[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唐朝并非真正“以胖为美”(转载) 
送交者: 374437395[♂太守★☆♂] 于 2011-06-30 0:59 已读 97 次  

374437395的个人频道


唐朝并非真正“以胖为美”

2010-3-30 10:29:03 | 作者:丁启阵 | 腾讯财经_今日要闻

唐朝人审视女性“以肥胖为美”的说法,相沿已久,流传至广。有专家在经过一番考证之后,断言唐朝人审美的确是以肥胖为美的,并且指出了唐朝人以肥胖为美的若干原因:唐朝经济繁荣,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唐朝文化开放,兼容并包,心宽体胖;唐朝皇族身上鲜卑血统,使他们天生喜爱健硕体魄的女性……头头是道,言之凿凿。

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准确的。

人们之所以认为唐朝女人以肥胖为美,依据主要有杨贵妃的体态以及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画中的女子形象等。

其实,只要仔细看一下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不难发现,画中的宫女、仕女,根本说不上肥胖。《步辇图》中的九个宫女,簇拥着李世民缓缓而行,有抬辇子的,有打伞盖的,有举扇子的。看起来都有一把子力气,决非弱不禁风的病态美女。但是,看她们的身材,实在都是相当纤瘦的。《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大约是身份较为高贵、年龄稍大一些的缘故,身形略显丰满,但站立姿态无不娉婷袅娜,轻盈如春风拂柳。毫无疑问,她们的身材,完全可以用“苗条”一词加以形容。

关于杨贵妃,文献中有体胖惧热的记载。例如,《开元天宝遗事》说她“素有肉体,至夏苦热”。但是,杨贵妃的“素有肉体”,决不至于今天人们所说的肥胖程度。顶多就是,有点肌肉而已,也就是《杨太真外传》上所说的“微有肌也”。一个擅长舞蹈(《霓裳羽衣舞》是她的代表作)的人,平常肯定少不了肢体运动,有点肌肉是很正常的。杨贵妃的惧热,其实不是因为她肥胖,而是因为她体质如此。《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热”,常于凌晨独自去后花园吮吸花露,滋润咽喉。为了润肺,杨贵妃夏天每日要在口中含一块清凉的玉鱼。

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可以表明,杨贵妃受到唐明皇的宠爱,是因为她的肥胖或者说丰满。新旧《唐书》杨贵妃传均记载,杨贵妃的得宠,主要原因是她“资质天挺”。具体包括:“善歌舞,邃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迎意辄悟”(《新唐书》本传),即,具有文艺特长,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加上诗圣杜甫在《丽人行》一诗中的描述,“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也就是艳丽、端庄、有气质,还有肌肤细腻。实际情况是,唐明皇对杨贵妃身上的肌肉并不欣赏。《杨太真外传》上说,有一次唐明皇在百花院便殿看《汉成帝内传》,杨贵妃看见后,问他看什么书。唐明皇笑着说:“不要问。知道了你会心里难受的。”杨贵妃抢过书,看到书上写着:“汉成帝获飞燕,身轻欲不胜风。恐其飘翥,帝为造水晶盘,令宫人掌之而歌舞……”。这时唐明皇就开她玩笑,说:“你就比她禁得起风吹。”杨贵妃不服,十分自信地表示,自己的《霓裳羽衣舞》超过了赵飞燕。

李白供奉翰林期间,奉旨所写的《清平调词》三首,歌咏杨贵妃的美丽和当时宫廷生活。其中第二首专写杨贵妃之美,诗曰: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诗中将杨贵妃比作牡丹,比作赵飞燕。如果杨贵妃真的是肥胖之人,跟赵飞燕可以构成肥瘦两极鲜明的对照,那么,这种比拟就是嘲讽,就是忤逆了。很可能,杨贵妃本人也是欣赏赵飞燕,并且愿意别人把自己比作赵飞燕的。据说,杨贵妃有“肥婢”的外号,这很可能是嫉妒、憎恨她的人(譬如梅妃)对她的一种咒骂。由此可见,当时人决不以肥胖为美。

“环肥燕瘦”的说法,始于宋代文豪苏东坡。苏东坡《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有这样两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东坡之所以把杨贵妃与赵飞燕当作肥瘦美的典型,有三种可能的原因:一、东坡先生自己体胖,欣赏一切肥胖的东西,包括书法、身材,拉出杨贵妃作为友军,以壮门面;二、东坡先生效法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误把杨贵妃当作胖妞;三、东坡先生故意开玩笑,篡改典故,考进士的时候,上古圣贤的话他都敢杜撰,冤枉一下杨贵妃自然不在话下。因为苏东坡文名显赫,影响深远,“环肥燕瘦”遂成家喻户晓的“历史知识”。

可以肯定,唐朝人的美女标准中,也是有苗条一项的。《次柳氏旧闻》、《唐语林》等文献记载,唐明皇的儿子肃宗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被李林甫构陷,处境危险,愁得他须发皆白,远离一切声色娱乐,日子过得十分凄惶。唐明皇得知后,让高力士派京兆尹(首都长安市长),“选人间女子细长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可见,玄宗时代选美标准,也跟今天一样:身形苗条,身材高挑,皮肤白皙。

诗僧贯休的两句诗,最可以证明唐人不以肥胖为美:

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白雪歌》)

意思就是,人无论贵贱,都不应该养成肥胖的样子。换言之,唐朝人的荣耻观念中,有“以苗条细瘦为荣,以肥胖硕大为耻”一条。可见,唐朝人不但不以肥胖为美,简直是极端憎恨肥胖的。

说唐朝人不以肥胖为美,还可以从唐诗中“细腰”、“窈窕”等词语的使用情况,得到有力的印证。唐诗中,“细腰”、“窈窕”都是用来形容美女的。请看: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李贺《将进酒》)

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刘希夷《公子行》)

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

后宫多窈窕,日日学新声(陆龟蒙《婕妤怨》)

窈窕双鬟女,容德俱如玉(白居易《续古诗十首》)

唐朝人当然也有“以肥为美”的地方,行路乘坐的马匹,口腹所需的鸡鸭鱼肉,种植庄稼的田地,观赏的桃李花苞,等等,都讲究一个“肥”字。有诗为证:

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骆宾王《帝京篇》)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杜甫《秋兴八首》)

肥马轻裘还且有,粗歌薄酒亦相随(白居易《闲适》)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加餐共爱鲈鱼肥,醒酒仍怜甘蔗熟(李颀《送山阴姚丞携妓之任兼寄苏少府》)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榜连溪水碧,家羡渚田肥(刘长卿《罢摄官后将还旧居,留辞李侍御》)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最有意思的是白居易的两句诗,“马肥快行走,妓长能歌舞”(《有感三首》)。马以肥为美(昭陵六骏,都很肥壮),歌舞妓却以瘦高为佳。妓女长得肥胖,简直是不可饶恕的缺点。著名诗人杜牧在陕西遇到一个比较肥硕的劝酒的妓女——就是酒吧女郎,他马上做了一首诗,极尽讽刺、丑化之能事。请看:

盘古当时有远孙,尚令今日逞家门。
一车白土将泥项,十幅红旗补破裈。
瓦官寺里逢行迹,华岳山前见掌痕。
不须惆怅忧难嫁,待与将书问乐坤。
(杜牧《嘲妓》)

可见,唐朝的人,衡量人、马的美丑,标准是截然不同的。

――――――――――

唐朝并非真正“以胖为美”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记得笔者曾在不同媒体看过一些文章,大多认为唐朝人审视女性 “以胖为美”,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凡是持此类观点的文章,主要理由是:唐朝留存下来的美女雕像和图画,虽然工艺有别,年龄有少女、少妇之差,但大多面如满月、丰颊秀眉、腰肢圆浑,其装扮袒露而大胆。即使被今人誉之为中国古代第一美人的“捧杯侍女”,除了婀娜的捧杯姿态与众不同之外,其基本特征仍然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其中,支撑这种观点的最有力证据,还在于他们认为,唐代现实生活中脱颖而出的两位绝代佳人----女皇武则天和贵妃杨玉环,都可视为“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的样板。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以美貌、智慧和胆识一步步走向了权力的巅峰。虽然当时没有有效记录她真切容颜的方法与途径,但从史书中“方额、广颐、凤颈”的描写中大致断定,她正是凭着宽额头、丰脸颊、圆浑而重叠的颈部及富态形象赢得了“媚娘”的地位,从而为她进一步接近权力中心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胖美人典范。

还有文章进一步指出,造成唐朝“以胖为美”的历史根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其次,唐代开放兼容并包,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第三,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对健硕的体魄更易亲近。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

笔者通过翻阅一些相关资料与史料记载,发现上述观点并非十分正确,无懈可击。实际上,这种说法确实存在不准确之处,存在难以自圆其说的方面。故而,我斗胆提出,唐朝并非真正都是“以胖为美”。其理由有五:

其一,以“绘画”为证。“簪花仕女”身材纤瘦人们之所以认为唐朝女人以肥胖为美,依据主要有杨贵妃的体态以及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画中的女子形象等。但我们只要认真分析比对,就不难发现,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画中的宫女、仕女,根本说不上肥胖。《步辇图》中的九个宫女,簇拥着李世民缓缓而行,有抬辇子的,有打伞盖的,有举扇子的。她们的身材,实在都是相当纤瘦的。《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大约是身份较为高贵、年龄稍大一些的缘故,身形略显丰满,但站立姿态无不娉婷袅娜,轻盈如春风拂柳。她们的身材,仍然完全可用“苗条”来形容。若真是女子都“以胖为美”的话,为何不在画家笔下都展现她们的富态呢?

其二,以“常识”为证。时至今日,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可以表明,杨贵妃受到唐明皇的宠爱,是因为她的肥胖或丰满。相反的,倒是有文献记载了杨贵妃有体胖惧热的情况。例如,《开元天宝遗事》说她“素有肉体,至夏苦热”。但杨贵妃的“素有肉体”,绝不至于到今天人们所说的肥胖程度,顶多就是有点肌肉而已,也就是《杨太真外传》上所说的 “微有肌也”。一个擅长舞蹈(《霓裳羽衣舞》是她的代表作)的人,平日肯定少不了肢体运动,说胖也不可能胖到哪里去,说有点肌肉却是较正常的状态。

从另一个角度看,实际上,唐明皇对杨贵妃身上的肌肉并不欣赏。《杨太真外传》上说,一次唐明皇在百花院便殿看《汉成帝内传》,杨贵妃见后问看什么书。唐明皇笑道:“不要问,你若知道了会心里难受的。”杨贵妃抢过书,看到书上写着:“汉成帝获飞燕,身轻欲不胜风。恐其飘翥,帝为造水晶盘,令宫人掌之而歌舞……” 这时唐明皇就以开玩笑的口吻说:“你就比她禁得起风吹。”杨贵妃不服,十分自信地表示,自己的《霓裳羽衣舞》肯定超过了赵飞燕。寥寥数字,尽可看出,唐明皇的话尽管属戏言,却流露出他并不是因肥胖才宠爱杨贵妃的隐隐涵义。

其三,以“说法”为证。我们知道,“环肥燕瘦”的提法,始于宋代文豪苏东坡之口。他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有这样两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苏东坡在这里把杨贵妃与赵飞燕当做肥瘦美的典型,仅仅是他一家之说、一人之评,并不能作为唐朝人真实就是“以胖为美”的例子。毕竟杨贵妃与苏东坡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根本不可能亲身耳闻目睹,得来的印象不过是道听途说或其他途径罢了,仅是由于苏东坡文名显赫,影响深远,“环肥燕瘦”遂成家喻户晓的“历史知识”,也形成了人们对唐朝人喜欢胖女的误认。退一万步来说,严格意义讲,即便杨贵妃确实因胖而得宠,也未必就能推断整个唐朝都是推崇“以胖为美”。个别不能代表一般,个性不能体现普遍,这是辩证法常识。

其四,以“记载”为证。据《次柳氏旧闻》、《唐语林》等文献记载,唐明皇的儿子肃宗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被奸臣李林甫陷害,处境危险,愁得他须发皆白,远离一切声色娱乐,日子过得十分凄惶。唐明皇得知后,让高力士派京兆尹(首都长安市长),“选人间女子细长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试想,唐明皇身为君子,赐人女子,不可能不挑选美女,而此处恰恰说的是“细长白者”,而不是“丰肥浓丽”者。可见,玄宗时代选美标准,也跟今天一样:身形苗条,身材高挑,皮肤白皙。

其五,以“诗词”为证。我们说唐朝人不以肥胖为美,还可以从唐诗中“细腰”、“窈窕”等词语的使用情况,得到有力的印证。笔者就不一一枚举了。

综上所述,林林总总,都一再显示,唐朝人眼里的美女标准,苗条也是一项审美条件,并非皆是“以胖为美”的唯一标准。

文章最后,笔者还想说点题外话,“以肥胖为美”也好,“以窈窕为美”也罢,都是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文化习俗、社会意识等在审美观念上的一种表现罢了,不存在孰是孰非、谁好谁差的问题。今天,我们之所以分析这个问题,不过是想局限于古代人们爱好理念、评价标准的范畴内做些粗浅探讨而已。在笔者看来,当代女人,为了美,或节食减肥,有的变成“豆芽菜”体形,甚至患了厌食症而夭折;或浓妆重抹,滥用化妆品,结果适得其反,弄得美感荡然无存。健康是美的第一要素,内在美、外在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美。因而,自然、健康就是最高最终的美。任何人为刻意的追求与塑造,都是不必要和无意义的行为,“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的杯具不能、也不该重演。

――――――――――

蒙曼访谈:为唐代肥女平反 女子最爱马球摔跤[节选]

2008年08月18日11:48   腾讯体育

腾讯体育讯 8月18日,著名学者、《百家讲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讲师蒙曼,独家做客腾讯网大型奥运文化系列访谈节目“盛事龙门阵”(点击进入节目首页),探究中国唐代体育运动繁盛景象、品评“运动中的女性”、分析北京奥运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主持人贺超:早期的是实心球其实从运动的角度来讲是受限制了。第一,女子踢着比较重,其实不方便竞技。当时的体育运动的更多的是在地面上进行。到了空心球的时候就风靡了。

蒙曼:就可以飞起来了,腾空而起的状态就出来了。

主持人贺超:唐代是以胖为美,姑娘都很胖,我们见到唐代的侍女都是特别胖的,她要是能把这个东西踢得特别好应该是很辛苦的事情。

蒙曼:我觉得你对唐朝美女有误解,唐朝的胖不是我们想象的臃肿的胖,首先是有一张丰满的脸,我们觉得浓眉大眼的意思,而且身体要求的不是胖而是健美。唐朝妇女为什么能够做到健美和她经常从事这些运动是有关系的。她户外活动多,所以她身上是肌肉,她看起来比较浑圆比较结实,咱们现在看到的壁画也是这样的,脸是圆圆的,身体并不是臃肿,真正到了臃肿是晚唐,晚唐已经不代表唐朝的盛况了,一个王朝走像暮气沉沉的时候才看到一个妇人懒懒的抱着猫坐在那儿,真正表现盛唐女子形象,你看公孙大娘的舞剑不可能是一个胖姑娘,肯定是一个健美的形象。

主持人贺超:您有给我指点迷雾了,总以为环肥燕瘦,唐朝姑娘都是胖的。

蒙曼:如果你看壁画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小的技巧帮你确认这是一个初唐的还是晚唐的,如果你看女性脸比较圆,身体比较瘦,穿的衣服是竖条纹的,相对紧身的没有太多复杂的装饰,鞋相对尖一点,这个就是唐朝前期。如果身体和脸一样丰满,穿的衣服都拖在地面上,基本上看不到鞋或者是看到一个懒汉鞋那样的鞋这就是唐朝后期了,这是不同的时代风范的问题。

主持人贺超:这是我们能看到的这个。这是晚期了吧!

蒙曼:这个已经不表示盛唐妇女的风范了。盛唐讲究的是小头鞋履窄衣裳,轻带点眉眉细长。刚才她的眉毛是粗的,身体是粗的,整个是一个浑圆的状态,但是前期的妇女有一种锐气。

主持人贺超:人长时间运动会很健康,突然不运动就懈了。

蒙曼:(笑)。

==========

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

来源:2007年1月15日《解放日报》

根据历史研究,唐朝的确是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的。如果去观赏唐代绘画、雕塑、陶俑等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一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丰肥浓丽即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虽然仔细观察,唐代三百年间的女性形象也有一个由清秀到丰肥、穿着由拘谨到开放的渐变过程,但是,给人视觉冲击力最强、最具感染力和令人过目难忘的,还是那些盛唐时期姿态万千、装束大胆、乐观向上的胖美人形象。

几千年来,中国有着“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念。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工匠们仿照“生人”的模样精心塑造了唐朝的女性形象。综观留存下来的美女雕像和图画,虽然工艺有别,年龄有少女、少妇之差,但大多面如满月、丰颊秀眉、腰肢圆浑,其装扮袒露而大胆。即使被今人誉之为中国古代第一美人的“捧杯侍女”,除了婀娜的捧杯姿态与众不同之外,其基本特征仍然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显然,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现实生活都清晰地反映出,唐人的确崇尚“丰肥浓丽、热烈放姿”。这与汉代和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欣赏窈窕淑女含蓄内向的审美观不同,并形成了唐代的“另类”审美眼光。然而,这种“另类”和有悖于传统的丰肥之美的魅力,不仅丝毫不逊色于传统的苗条和骨感,而且更具生命力和向上的朝气。其实,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唐人的“另类”审美正是那个如日中天时代的必然特点。

首先,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其次,唐代开放,兼容并包。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第三,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对健硕的体魄更易亲近。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因此,唐朝几代国君均宠爱丰肥的女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透过唐人独特的审美眼光,不难看到当时崇尚的“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绝不单纯是女性体态上的丰肥,穿着上的袒露。可以说,这种审美取向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理念,所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唐人喜爱牡丹,而牡丹的花型正是高贵丰满。唐人塑造的骏马形象每件都是膘满臀圆。而唐代影响最大的颜体书法更是肥硕、庄严而浑厚。韩愈有诗道:“书贵瘦硬吾不取”,也体现了唐人价值取向由瘦硬向“肥硕”的转变。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大一些,就会发现,唐都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马路是最宽阔的,宫殿是最高峻宏伟的,当时的中国是世界向往的中心。这一切体现了一个民族进入高度成熟、处于生命力最旺盛阶段洋溢出的蓬勃朝气和高度自信,使唐人崇尚并醉心于一种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而这种美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热烈放姿、开拓进取、积极向上。

(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王彬)

――――――――――

唐代为何会以丰腴为美

2010-03-15 爱丽女性网 雪儿

杨贵妃,我想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在唐代她可是第一美女哦!她那丰腴的姿态得到皇帝的宠爱,于是胖就成了唐代形容美的第一标准,那为什么在唐代会以胖为美呢?有谁知道呢?

因唐朝以丰满为美,而到了宋朝因王改变,随之王认妩媚窈窕为美,臣子改观了观念,慢慢的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也都入新国随新俗了。

第一种答案:隋唐时期:雍容富态、健康自然 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美女的主导性标准。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健康是当时人们欣赏的一种妇女之美。这一时期,女性穿着相当暴露,大有西方现代“性感”倾向。从魏晋时期开始,女性之美开始获得了独立的价值,得到欣赏和珍视。荀粲曾说“妇女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在这种美德独立宣言的鼓舞下,女性开始走向对于美的自觉的追求。这一时期的女子,大多穿着广袖短襦,曳地长裙。腰部束以“抱腰”,并且用衣带来装饰,当时还流行在头上插戴花钗和“步摇”,这样走起路来衣袂飘飘,环佩叮当,进一步强调了女性的温婉妩媚,婀娜多姿。在化妆上,最盛行的是在额间点上一个红色或黄色的“花子”以做装饰,“花子”形状各异,以叶子或花朵形状为主。花木兰从军后回到家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是这种装饰的体现。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对内宽松,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她们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这在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可得到印证。图中所画的女子,云鬓蓬松,上戴硕大的折枝花朵,并簪上步摇钗,衣着轻薄的花纱外衣,另佩轻纱彩绘的披帛,内衣半露,上有大撮晕缬团花,袒胸露臂。这种性感的装束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 唐代女性着装极其自由,宽袖窄袖,华服胡服,女装男装,皆从其便。因此,当时女子还盛行胡服打扮,翻领窄袖长袍,腰系皮带,上挂各种金属饰件,内穿条纹窄腿长裤。在化妆上,唐代女子流行画浓晕蛾翅眉,高而上扬的眉型,更加增添了女子的风韵。

第二种答案:中国人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大唐朝,实际上也是鲜卑族和汉族共同创造的一个伟大王朝,是草原狼性格和华夏文明精粹的伟大结晶,达到了古代华夏文明之巅。就像 “汉承秦制”那样,唐朝是唐承隋制。李唐王朝继承了隋朝皇族,尤其是隋皇族女系母统的强悍鲜卑性格。从性格血统上,李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和初期君主都是胡化了的汉人和鲜卑贵族女性的混血儿。唐高祖李渊的生母、皇后、一个儿媳均为鲜卑人,此民族以胖为美。唐朝“以胖为美”,深刻地反映了李唐王朝鲜卑族的血统和印记。弄清了李唐王朝的鲜卑血统以后才明白,再联想到在草原上的生活就一下子通了。当初咱们刚到草原的时候,就发现蒙古人以胖为美。在额仑被牧民公认为美人的蒙古女人绝大多数是丰满女人。而鲜卑族和蒙古族是两个有着亲缘关系的蒙古草原游牧民族。鲜卑族一定是把狼图腾和“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一同传给蒙古族了。实际上,游牧民族从古到今都以养肥牲畜为职业,以“羊大”为美,当然在民族审美上就以胖为美了。

唐代以胖为美的两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唐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物质生活水平较高,因此女性平均体重肯定是大于宋代。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心宽就体胖,体胖就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我们可以肯定也有人以瘦为美,但肯定是不是主流。 作家余华先生对此有不同的意见,他在解释以胖为美的原因的时候说:是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生活水平低,大部分人都是瘦的,胖女人比较少见,物以稀为贵,因此以胖为美。我对这个论断是分不赞成。首先唐初的生活水平不低,至少比宋代强,那么为何宋代却是瘦弱的文人才子佳人?因此按照余先生的逻辑解释不清楚,在者历史上骨瘦如柴,千里饿殍的时代多得很,也没有见得流行什么肥瘦。 顺便说一句唐初生活水平高经济繁荣这是有史可鉴,有诗可查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绵延几十年。杜甫《忆昔》诗里赞颂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百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看看连稻米都肥得流油,人还能长不胖吗? 从字形上来看,“美”就是大的羊,大羊必肥,这就是肥美的来源了,当然这是指食物不是指人的。 唐代国力昌盛,以胖为美,宋代国力衰弱,这就是文人文弱、女子瘦弱国家能够昌盛吗?在这样的动荡年代,半壁江山都生活在惶惶不可终日之中,能够心宽吗?心不宽体能够胖吗?很显然不可能。 一个朝代以胖为美这也是强盛的表现,开放的表现,对于一个提倡妇女裹足的宋代,女子体型能够正常发育吗?会胖吗?心情会好吗?

第二个原因:对外开放和时装潮流的影响。这就是我在书店里面得到的灵感。唐代的对外交流的宽容和规模在封建时代达到了巅峰,丝绸之路开通了,唐三彩和丝绸买到阿拉伯帝国(大食)。葱岭东南的印度也和大唐有了交往,我们看看文学艺术作品或者在电视里面看到的,西域诸国人种高大,人高马大就是指西域人,西域嘛现在的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塔吉克斯坦、新疆……这些地方的人多善歌舞,高鼻梁、大眼睛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身材高大不免胖些。有人分析俄罗斯为什么人口出生率低,因为俄罗斯姑娘不愿意生小孩,因为原本漂亮的姑娘生了小孩以后就变肥胖了,而且无法恢复了,从喀秋莎就变成了俄罗斯大妈了。这句话有道理。西域人种就是这样的,年轻的时候人高马大,中年以后心宽体胖。在唐代的时候与西域诸国交往和平而友好,西域诸国来华定居很容易拿到绿卡,万国来朝,这是盛世气象啊。这些来的新兴人种有波斯美女、新疆大阪城的姑娘啊,高大漂亮,令人耳目一新。从敦煌石窟唐代画像和仕女图来看,这些女性的衣着艳丽,似乎是也是从西域传来的,只不过衣料是丝绸的,既然是丝绸那么肯定淡薄,单薄必然贴身,再加上当时的对外开放衣着颇有胡风,又是低胸口的女装流行,太瘦小的女孩穿起来肯定不饱满也就没有美感了。我们看看印度的服装就会发现衣着艳丽,披风和沙利也是缘于印度,印度的美女还真不少,尤其是穿着她传统的服装的时候。

――――――――――

揭秘唐代胖美人 唐代为何以胖为美(图)

2010-07-21 10:37:03 来源:腾讯旅游整合


杨贵妃画像(来源网络)

唐人以肥为美,世人公认。唐朝第一美人杨贵妃身材就很丰腴,据野史考证称:杨贵妃身高1.64米,体重138斤,也有说杨贵妃身高1.55米,体重120斤的,但杨贵妃究竟有多胖,至今无法考证,只能从唐代诗词、书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中寻得一丝痕迹,比如唐人绘制的“贵妃出浴图”。


杨贵妃与李隆基画像(来源网络)

另有“环肥燕瘦”这一成语的来源,也与杨贵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身材是丰腴的,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身材是清瘦的,这两位历史上有名的美人的胖与瘦,被苏轼老先生用来比喻书法作品风格各有所长,据苏轼的《孙莘老求墨妙言诗》言:“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瘦谁敢憎。”美人的胖瘦本与书法隔着十万八千里,居然也被苏老先生联系到了一块,真是够别出心裁。此后,“环肥燕瘦”这一成语也就流传开了,不过慢慢跟书法毫无瓜葛了,回归到它最本真的含义,说的就是女人的身材。


唐代壁画上丰腴的女子

另有白居易的《长恨歌》,虽说对杨贵妃肥与不肥没多的描述,但一句“温泉水滑洗凝脂”,可让人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杨贵妃的丰腴。

周昉的“簪花仕女”,被称作是“唐朝女子的符号”,也让唐朝女人的壮硕与丰美,如一朵恣意盛开的花,鲜活、饱满地养了无数唐代人的眼睛。而且,唐朝不仅女人肥,男人也肥,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就是其中的一个,据《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禄山晚年益肥胖,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三百三十斤,居然跳《胡旋舞》还能疾如风,真不可思议。更让人疑惑的是:唐人为何以肥为美?丰腴的杨贵妃缘何受宠?


环肥为美的唐代女子

唐朝是个富有的朝代,杜甫有诗记载“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国家繁荣昌盛,人们丰衣足食,大多可放开肚皮畅快淋漓地吃香的喝辣的,具备了身强体胖的外在条件,也就保持了健康丰满的体格。

“环肥”之美,兴于盛唐,起自北方。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李唐王室由鲜卑游牧部落的关陇军事集团起家入主中原后,依然是保持着游牧生活的一些习性的,喜欢欣赏牡丹,崇尚壮硕之美。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需要的就是剽悍、健硕的体魄,丰腴的杨贵妃受欢迎,得到宠爱也就不足为奇了。


唐代人物画像(来源网络)

再说,唐人自信,无忧患,当时的唐代是高度开放的国家,与130多个国家交往着。唐代的长安城是一座雄伟壮观的都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会,是东方文明的中心,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旅行家、学者和不同信仰的宗教徒。譬如波斯就与唐朝交往很是密切,唐长安城里有着大量的波斯人居住。

随着西域人大量涌入,长安城中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变化,模仿“胡人”成为时尚。比如在服饰上,长安受西域风气的影响就较深,远自波斯、吐火罗,近至突厥、吐谷浑和吐蕃都为唐人模仿的对象。而西域人的块头都比较大,估计唐朝的“以肥为美”与此也有着一定的关联。


胖美人杨玉环(来源网络)

现在想来,那个丰乳肥臀的唐朝令那么多人怀想,以胖为美也没什么不好的。胖美人杨玉环,都美得皇帝连朝政都不想理了,那么胖应该始终是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的吧。


本贴由[司隶校尉]最后编辑于: 30日/6月/2011 8时48分45秒
喜欢374437395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374437395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