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吞并六国之后秦始皇为何变得刚愎自用 
送交者: 飞花雪月[♀秀才♀] 于 2012-03-01 7:27 已读 65 次  

飞花雪月的个人频道


 在秦立国之初,称其猛将如林、谋士如云大致还是不错的。可以说,秦之所以能在诸强纷争中后来居上,并最终混一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其持续吸纳诸国才俊。然而后来统治秦朝的仍然是这批人,并且司马迁也曾指出,这些人中不乏安邦定国之才,可是他们却只能坐看国家日渐混乱,并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原因固然甚多,然细究起来,实与始皇乾刚独断、一意孤行、刚愎自用关系甚大。如博士淳于越对新政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不仅不听,还下令把民间私藏的书籍烧掉,并禁止人们议论时政;方士说了他的难听话,他便大肆株连,以至坑杀诸生460人。凡此种种搞得偌大个帝国,只有他的长子扶苏才敢对他直言进谏,到最后,就是扶苏他也容不下,竟又将其赶回上郡。看始皇如此独断专行,不能不让人在叹息其对秦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同时,也心生疑问:如此独断专行、刚愎自用的人,他是怎样并吞六国统一天下的? www.6park.com

打开史籍不难发现,并吞六国前的始皇与并吞后的始皇为人行事大不相同。 www.6park.com

在并吞六国以前,始皇是礼贤下士的。如他对魏国人缭以礼相待,让缭享受与自己相同的待遇,然而就是这样缭还说他坏话:“秦王这个人长得高鼻梁、长眼睛、高胸脯,说话还声音沙哑。这样的人缺少恩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时可以礼贤下士,得志时也容易轻视人,这样的人不可与之长久相处。像我本是一个普通人,因为他有求于我,所以他见到我也非常恭敬。如果让他实现了他君临天下的梦想,那么天下的人就都会成为他虐待的对象了。这样的人不适合共事。”说过就逃走了。可是始皇知道后,因欣赏他的才能,不仅不怪罪他责骂自己,还派人把他找了回来,并委以重任。 www.6park.com

始皇还是待人诚恳、知错能改的。当时韩国的间谍郑国意欲通过让秦修筑水利工程以消耗其人力物力的办法,进而削弱秦国实力的阴谋泄露后,始皇一怒之下下“逐客令”,要尽逐山东六国在秦之游士。客卿李斯于是上书指出秦逐客乃是错误的举措。始皇读后,觉得李斯说得有理,便马上撤回了逐客令,而韩国的间谍郑国在向始皇讲了修渠对秦国的好处后,始皇不仅原谅了他,还让他继续主持该项工作。又如在灭掉楚国需用多少军队这个问题上,青年将领李信认为有20万足够了,而名将王翦则认为非60万不可。始皇当时认为王翦是因年岁已高变得胆小怕事了,于是起用李信伐楚,结果李信大败而回。始皇得知消息后,立即亲赴王翦家道歉并恳请他领兵出征:“寡人误听李信的话,致使秦军受辱,现在楚军正乘胜向西进发,将军您既使有病,能忍心抛弃我不管看着我作难吗?” www.6park.com

始皇还是集思广益、从谏如流的。对于李斯、姚贾、尉缭、顿弱等人,他可谓言听计从。对于重大事件,他往往都要召集群臣集体商议。如山东四国曾一度试图并力西向攻打秦国,始皇为此曾召集群臣及宾客等60人商议对策。并吞六国之初又曾多次召集群臣、博士、儒生等议政。 www.6park.com

很显然在并吞六国之前,甚至可以说在秦朝建立初期,始皇的形象还是相当开明的。然而后来随着神化始皇运动的展开,始皇的性情变了。这其中既有始皇对自己的推崇,所谓“德高五帝,地广三王”,“以为自古莫己及”,又有臣下的推波助澜。如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称始皇“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李斯又说“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仆射周青臣说“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更有刻石颂功之举。在数度巡行过程中,先后在峄山、泰山、之罘、碣石、会稽等处刻石颂功,其中如《琅邪刻石》称始皇“功盖五帝,泽及牛马”、“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会稽刻石》称“皇帝休烈,平一宇内”(见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君主的神圣地位被制度化,亦即确定“皇帝”为君主的名号。 www.6park.com

“皇帝”二字出自战国以来的三皇五帝的传说。 www.6park.com

三皇指传说中的上古圣君,说法也甚多,然见于战国末期者只一种,即《史记》中所说的天皇、地皇、泰皇。五帝指传说中时代在三皇之后的五位圣君,但是具体是哪五位,历来说法不一。《礼记》指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昊(挚)、颛顼等;《易传》指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等;《世本》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祝融等。而《大戴礼记》则提出了六位君主,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禹等,显然该书是把“五帝”的“五”理解为“多”的意思,“五帝”在该书作者看来指的就是多个圣明君主,故而提出了六位君主以付五帝之称;不过虽然众史言之凿凿,然在战国以前,“皇”与“帝”皆与人间的君主无关,它们与人间的君主产生联系那是到战国时期的事了。并且考较它们与人间君主产生联系的过程,可发现尽管“皇”所处的时代在古史传说中比“帝”所处的时代要早,但最先与人间君主产生联系的却是“帝”。 www.6park.com

关于“帝”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它一方面指上帝,即商代的至上神,在统领所有自然神灵的同时,又管理着人间的各种事情;另一方面又指商的祖先神,即商代已去世的先王,称做“帝乙”、“帝丁”等。据《礼记》称,三代时天子去世后,皆称为帝。则夏、周显然亦称先王为帝。同时与商相同,“帝”在西周也有上帝、天帝的意思。总之,在西周以前,“帝”与传说中的领袖并无直接的联系。春秋时期,随着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学术活动开始活跃起来,各种传说于是也渐渐进入了学者的视野,并日渐丰厚起来。以“帝”来称呼古代君主的传说慢慢多了起来,如《国语》列出了列山氏、柱、周弃、共工氏、后土、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鲧、禹等古帝。《左传》也有黄帝、炎帝、共工、太昊、少昊等诸帝。《论语》提到了尧、舜。《孟子》、《墨子》提到了尧、舜、禹。然皆无“五帝”之说。 www.6park.com

到了战国中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天下渐呈一统之势,为了满足时代的需要,于是在文化领域悄悄地开始了一场古史整合运动,意欲通过整合,使之呈现出历史向来一元的模样。同时又由于世人祖先崇拜情结甚深,且愈古愈受人推崇,于是一些思想家为了使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人们的认可,便有意识地打起了古圣先王的旗号。结果到战国后期,一些史著诸如《荀子》、《庄子》等书才有了“五帝”之说。《大戴礼记》、《礼记》、《易传》、《世本》等才有了实指的五帝。 www.6park.com

关于“皇”字,在《诗经》中既有大的意思,又有天的意思,也有君主的意思,还可指天神。《楚辞》中有“东皇”、“西皇”之称,其“皇”则指天帝。从史籍中看,皇与上古君主产生联系的历史,要比“帝”晚得多,因此它虽在战国中期与“帝”一起获得了“三皇五帝”的名号,然而却迟迟不能落实到具体的某几个古代君主头上。 www.6park.com

随着三皇五帝观念的构成,古史一元的体系也基本得以确立,历史发展的脉络因而清晰起来,即历史是按照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也就是皇、帝、王、霸的顺序发展下来的。按照诸子的看法,这四个阶段各有各的治道。商鞅西入秦,先后说孝公以帝道、王道和霸道治国。在商鞅看来,帝王之道就是以德治国,而霸道则纯系强国之术。《荀子?大略篇》论及诸道之不同称“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而《管子?兵法篇》讲得尤其详细,所谓“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兵胜者霸。”汉人桓谭又进而将之总结为三皇时期没有制度诏令刑罚,纯粹是以道理来治理国家;五帝时期有制度诏令,但是没有刑罚,以德行教化人民;三王时期是奖善惩恶、诸侯朝见服从领导,以仁义统治天下;五霸时期是兴兵征伐、盟会修睦,以信义矫正世风,用权谋智慧争胜。 www.6park.com

很显然这既是思想家对历史的总结,又是在为战国诸雄设计进取的阶梯,因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霸”属于低层次的政治形态,“王”和“帝”则属于过渡形态,只有“皇”才是最高的境界,这显然是在鼓励时主继续向前迈进。只是这个进取的阶梯是指向过去而不是指向未来的,也就是和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相反的,但这正是中国人的传统,动辄便说今不如古,看似是一种保守的观念,其实是以隐晦的方式展示着对美好前景的向往。 www.6park.com

换个思路看,这有点像是战国诸子合力为诸侯设计的一款名为“走向辉‘皇’”的游戏。具体而言,该游戏共分四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是霸、王、帝、皇。游戏规则共有六条: www.6park.com

第一条:本游戏只有诸侯国国君才有资格参加; www.6park.com

第二条:本游戏由各诸侯国共同参与,不参加者视为自动弃权,程序在一定时间内自动将其淘汰出局; www.6park.com

第三条:本游戏只能从最低层次开始依次攀升,不得越级跃升; www.6park.com

第四条: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要求,只有达到某一等级的要求,才能获得该等级的称号。简而言之,“霸”的要求是推行霸道,“王”的要求是推行王道,“帝”的要求是推行帝道,“皇”的要求是推行皇道; www.6park.com

第五条:能够在等级序列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君主,程序将根据其所获得等级的高低给以相应的奖励。如获得“霸”的称号,就会得到周天子的褒扬、所在地区诸侯国的拥戴等奖励;获得“王”的称号,就会得到与周天子平起平坐、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等奖励。 www.6park.com

第六条:长期落后于其他国家的诸侯将被程序适时淘汰。 www.6park.com

事实上,诸雄也正是沿着诸子所设计的这个等级序列向前发展的。只不过他们将诸子为他们制定的游戏规则的第四条暗地做了改动。因为以所谓的王道、帝道、皇道来作为获得王、帝、皇称号的条件,对他们这批擅长霸道,习惯了阴谋诡计的君主们而言,实在是太难了,他们玩不了,但他们又抵制不住诸子所设计的这个游戏的诱惑,于是便心照不宣地把第四条游戏规则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即如果能够在所在地区的诸侯国中获得领袖地位,就等同于实行了霸道,就可称为“霸”;虽然不能统一天下,但若能在诸雄当中居于领袖地位,就等同于实行了王道,就可称为“王”;虽然不能以德治国,但只要能并吞天下,就等同于实行了帝道,就可称为“帝”。 www.6park.com

于是按照这样一个经过微调的游戏规则,诸侯们大都参与到了这个游戏中。到了秦孝公继位时,山东地区的齐、楚、韩、赵、魏诸国早已在“霸”这一级呆了多年了,其中的一些强国如魏国已不屑于与其他诸侯国并立,而欲向更高的一个等级“王”跃进了。在此情况下,秦孝公奋起直追,终于在他在位的第十九年即周显王二十六年(前343年),得天子封爵为“伯”,从而跨入了“霸”的行列。然而此前的周显王二十五年(前344年),魏惠王已因自认功绩卓著,能够号令天下,而乘坐着以前只有周天子才能乘坐的车辆自称“夏王”了。 www.6park.com

当魏称王之初,其他强国还因其僭越王位,兴兵讨伐之,然而没过多久便也禁不住诱惑而纷纷称王。这就有点不按规矩办事了,因为若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包括魏国在内的这些国家的“王”的称号统统都应取消。因为即便是强大的魏国,在当时也频频受到齐国和赵国的挑衅,并没有真正拥有号令天下的能力。但一来“王”的称号太诱人了,二来此时的天下早已没了主持大局的共主,诸国之间虽实力有一定悬殊,但差距也并不明显,因此大家便来了个互相承认糊里糊涂地都算过关了。 www.6park.com

此后又过了数十年,诸国中一度出现齐、秦两个大国并峙的局面,于是两国便想超越诸国,更上层楼。于是在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年),齐应秦之约携手迈向第三级,秦昭王称西帝,齐泯王称东帝,东西二帝并存。然而齐泯王称帝没多久,由于怕招致其他强国的憎恨,又主动取消了称号。而细究诸国可能憎恨的原因,乃在于其名实不符。却说帝这一级的要求太高,且不提诸子所要求施行的德政齐无法兑现,就是诸雄认可的标准,即“并诸侯,吞天下”(见刘向《战国策?秦策一》),齐也没有实现。并且不仅是齐,即使是秦与此标准也相差甚远。因此齐去掉帝号重新称王后,秦也又称起王来。此后为了达到“帝”的条件,各国又进行了几十年的竞争,结果秦成了最终的胜利者,直接晋级。于是一待六国全部被吞并,嬴政就要臣下议帝号,开展体现其功业的帝制活动,所谓:“寡人以渺小之身,兴兵诛除暴乱,依靠祖宗的保佑,使六国君主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天下获得了安定。现在若不更改名号,就无法显扬我的功业,传给后代,请商议帝号。” www.6park.com

很显然,就嬴政而言,能称帝就很满足了。然而李斯之流却跨过“帝”这一级,直接将嬴政推向了“皇”,不仅如此,他们还将嬴政推向了皇中之最,所谓:“臣等与博士们商议说:‘古时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尊贵。’因此臣等冒着死罪上尊号,尊王您为‘泰皇’,所发布的制度之命称‘制’,所下之令称‘诏’,天子自称为‘朕’。” www.6park.com

照说为臣下的为讨好自己的君主,不免会说上些阿谀奉承的话,这都可以理解,然李斯们这样做,就有点过分了吧。因为即使是就“帝”而论,嬴政也是仅得其表而已,其里实以霸道充之。就其个人品性而言,他与圣人的特质相去甚远,因而以“帝”处之,实属吹捧,更不用说以“皇”称之。从李斯等人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不仅越“帝”而趋“皇”,并且在称“皇”之前,还先抬高了“皇”的地位。按三皇五帝并称而论,三皇分明是五帝之前的三位人君,然而在李斯之流那里,三皇则变成了三尊天神。所谓天皇与地皇分明就是领导天地的神灵,而泰皇之泰,当来自于“泰一”,即“太一”,是天帝之别称,是衍生天地的最高神,故“泰皇”在三皇中最尊贵。很显然这里的三皇都是指的天神。李斯等人欲上嬴政尊号为“泰皇”,即是要神化嬴政将其尊奉为神灵。而这种行为是极其有害的。因为如果这成为事实,就将拉开君主与臣民的距离,使君主如日月般高悬于帝国之上,听不到也听不进匍匐于大厦之下的亿万臣民的声音,从而容易造成君主的独断专行,刚愎自用。 www.6park.com

然而李斯之流却不管这些,他们在秦国只对嬴政一人负责,或者说嬴政是老板,而他们则是打工者,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讨老板嬴政的欢心。只有嬴政高兴了,他们才能过上好日子,至于他们的行为会不会对国家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他们是不会考虑的,国家是嬴政的,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www.6park.com

不过如果嬴政追究他们的责任呢?这个反问就有点不高明了,因为自古及今,加强领袖权威的行为无论怎样做都是不过分的。这从嬴政的反应也可以看得出来。嬴政对李斯等奏议的批示是“去掉‘泰’字,采用‘皇’字,同时兼采上古的五帝的位号‘帝’,称做‘皇帝’。其他如奏议所言。”很显然,李斯们的奏议让嬴政心花怒放,但要他直接越“帝”而称“皇”,还是有点不好意思的,但要是放弃了,又于心不忍,于是他便折中了一下,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谦虚地称做“皇帝”。 www.6park.com

应该说皇帝称号的取得,既是该政治集团运作的结果,同时也体现了嬴政的愿望。但从深层的文化层面看,又不尽然。 www.6park.com

一方面,它实际上是先秦诸子的英雄史观合乎逻辑的发展。与商代的极端迷信神权和西周敬天保民的神本主义思想相比,先秦诸子宣扬英雄史观。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见《老子》第二十五章)。荀子说“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见《荀子?礼论》)。管仲说“天行其所行,而万物被其利;圣人亦行其所行,而百姓被其利”(见《管子?白心》)。商鞅说“圣人知必然之理,必为之时势”(见《商君书?画策》)。墨子说“故圣人之德,盖总乎天地者也”(见《墨子?尚贤中》)。 www.6park.com

一些思想家在宣扬英雄史观的同时,又将之具体化,这在儒家与阴阳家表现得尤其明显。如孟子认为历史的进程是一治一乱,治是“圣人”、“圣王”之功,乱是“暴君”之过,圣王与暴君决定着历史的面貌。而圣王的出现则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所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见《孟子?公孙丑下》)。阴阳家邹衍把帝王的产生归结为天的意志,并把阴阳五行引入历史领域,用五行相胜说来解释帝王的产生和朝代的变化,创立了五德终始说。认为宇宙万物皆由五行构成,这五种元素又与历史上的朝代相对应,相生相克,循环不息,称为五德。按这种说法,帝王的接踵而出、朝代的更替是必然的,并且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个元素与之对照。 www.6park.com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在邹衍看来历史的发展是循环往复的,但在循环的每一个关键时期,起主导作用的都是圣明帝王。从历史发展看,先秦诸子的英雄史观既是先代思想由神本向人本合乎逻辑的发展,又是他们的认识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这种思想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轻视民众力量的倾向。总之由于思想界普遍推崇英雄史观,因而始皇的被神化也就有其必然性了。 www.6park.com


另一方面,做皇帝也是自有国家以来历代君主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却说在贵族共治的体制下,君主的行为处处受到贵族的掣肘,于是君主不免时时产生挣脱贵族束缚的欲望。自三代起,就不断出现君主专制的苗头,但在贵族共治的时代,这种举动无异于自杀,夏桀之被放逐原因不甚明朗,但商纣之被逼自焚却是与他任用飞廉、恶来等有才能之人而排斥箕子、微子等宗族势力的影响,试图加强王权,从而招致宗族势力的强力反弹关系甚大;后来的周厉王之遭遇国人暴动而被放逐,也与他将山林川泽的使用权收归王室以加强王室力量有着莫大的关联。 www.6park.com

不过虽然三代之王专制的努力迭遭打击,但这种势头随着时代的发展却在春秋时期取代天子而成为政治斗争主角的诸侯和卿大夫间得到了延续。在此期间,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中败亡的国君与卿大夫不胜枚举,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各主要国家的一些杰出的国君或卿大夫,通过实行专制统治,逐渐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自血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发展的主导力量。 www.6park.com

发展到战国时期,由卿大夫跃升为诸侯的田齐、韩、赵、魏,及地处周边的楚、秦、燕等诸强的君主,实际上都已具备了对治内臣民生杀予夺的权力,但由于敌国环伺,强者欲并吞,弱者需自保,君主们只得和颜悦色地请求智能之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出现在历史上的战国列强的君主行事往往都显得相当低调。及至嬴政并吞天下,消灭了最后六位与自己地位相等的诸侯,君主旋即摆脱了束缚其手脚的最后一条锁链。在此情况下,若再想让君主重新回到贵族共治的时代,无异于痴人说梦。以史为鉴,打击贵族并强化自己已取得的地位,方为题中应有之义。惜乎其将君主的权力加强到了极致,此所谓过犹不及,又所谓矫枉过正也。 www.6park.com

却说在嬴政那里,所谓的“皇帝”,就是人世圣君与神界天神的结合体,因之可以得到如下推理:其一,皇帝由于是人世最高领袖与神界最高领袖的结合体,因此他可以不受任何外力的制约,既专制人世又称雄神界,是天、地、人三界的总领袖。事实上,始皇所怀有的正是这种心态,这从他惩罚湘君的行为中就可以看出来。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始皇一行渡江去湘山祠,由于突然遭遇大风,船只渡江异常困难。始皇于是问身边的博士,湘君是什么神。博士回答说:“湘君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死后葬在了这里。”始皇听了大怒,派3?000刑徒来砍伐湘山上的树木,并将湘山涂成红色。红色在秦代属下贱之色,只有犯人才使用这种颜色,因此始皇赭湘山,显然是在行使天神之职责惩罚湘君。 www.6park.com

其二,皇帝既是人世圣人又是神界圣神,因而皇帝自然也就是最完美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圣断”、“圣语”,是最正确的、无可疵议的并需绝对执行的。在现实生活中,秦的统治就按此逻辑运作。始皇白天决断案件,夜间处理文书,昭明法度,制定律令,凡此种种的国家大事都由他来决断,丞相以下诸大臣都到他那里领取自己要做的事,谁若胆敢对此提出不同看法,那就是对皇帝权威的挑战、对皇帝圣性的怀疑,是要受到严惩的。作为一个君主,始皇真可谓日理万机、兢兢业业。假使他真是一个圣人、或者是一个神人,这真是国家之幸、苍生之福。然而据尉缭的观察,嬴政是一个缺少恩德而有虎狼之心的人,侯生、卢生则称其天性刚愎自用、贪于权势,他实际上是一个在性格上有极大缺陷的凡人。这样一个人为胜利冲昏头脑,摒弃集体智慧而奋一人之独智经营海内,其结果如何自是可想而知了。始皇的悲哀在于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让他变得愚蠢。这也是许多成功人士的悲哀。 www.6park.com

然而由于“皇帝”的称号可以说达到了人类所能达到的权威的极致,或者也可以说达到了人类想象的极致,因此此称号一出,世间再没有能超越它的名号。此后继起的君主都毫无例外地以“皇帝”自名,再也不去瞎想了。朱熹曾对此评论说:“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事,所以后世不肯变。且如三皇称‘皇’,五帝称‘帝’,三王称‘王’,秦则兼‘皇帝’之号,只此一事,后世如何肯变。”(见黎靖徳编《朱子语类》卷一三四)对于后世的君主而言,他们所要做的仅仅是如何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权力,以求名实相符罢了。 www.6park.com

当然皇帝制度能在中国存在两千余年,从根本上说靠的并不仅仅是后世君主对这个称号的钟爱,更重要的是它适应了古代社会的需要。首先,由于皇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可以使整个帝国以一个声音说话,因而可以避免出现政出多门的现象;其次,皇帝由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帝国的利益,因而可以超越局部利益的制约,从全局的角度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最后,皇帝可以利用专制权威,在相当短的时间内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应对紧急事故及修建大型的建筑工程。但说实在的,皇帝制度的问题也确实不少,专制独裁容易使皇帝一人的错误主张演化为一个帝国的浩劫,并且使皇帝视穷奢极欲为理所当然,为追求奢华的生活,不惜动用大批人力物力。 www.6park.com

为了将皇帝所具有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同时将其给社会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自秦以后,历代思想家相继提出了“以谏制君”、“以天制君”、“以儒制君”、“以史制君”等主张。所谓“以谏制君”,就是设置专职的官员,对皇帝的言行进行监督,一旦发现皇帝的言行有不合理的地方,马上进谏以提醒皇帝改正。所谓“以天制君”,理论依据是由于皇帝是天的儿子,则天就权管教皇帝,事实上,天也时时在关注着皇帝,如果皇帝做得好,他就会降下祥瑞褒扬皇帝,如是皇帝做得不好,他就会降下灾异警示皇帝,如果皇帝见了灾异还不改正自己的行为,上天就会惩罚皇帝,甚至剥夺他的皇位,更甚者覆灭皇帝的皇朝。所谓“以儒制君”,就是通过向皇太子及皇帝讲授儒家经典,使其明白什么是皇帝可以做的,什么是皇帝不可以做的,从而使其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所谓“以史制君”,就是通过史官把皇帝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传之后世,如果皇帝敢干坏事,现世的人们虽拿他没办法,但后世一提起他就会说他是一个无道的昏君,也就是说如果皇帝不像皇帝,就会在后世留下坏名声,甚者遗臭万年。 www.6park.com

这些方法确实也起到一些积极作用,但总体看来影响都有限,因为说白了这些玩的都是虚的,不能对皇帝形成实质性的制约,反倒备遭学人诟病。在历史上争议甚大的封建之说,在制约皇权方面看似颇有作为。封建本质上讲就是分封诸侯,它的核心内容是由皇帝主持全局事务,诸侯在皇帝的领导下,帮助皇帝分管地方事务。学者们认为这样便可以解决长期困扰历代皇朝的诸如权臣干政,以及农民起义等诸多危机。因为如果中央出现权臣干政,由于诸侯皆手握重兵,即可发兵以清君侧。如果地方出现暴乱,由于土地为自己所有,为维护既得利益,诸侯王往往会拼命弹压。在本人看来,为人诟病的封建制度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诸侯从理论说虽没有对皇帝说三道四的权力,但由于诸侯分管地方事务,握有实权,且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在事实上皇帝却必须在一些重大事务上与其进行协商。所以分封制的推行不啻于实行了贵族共和制,势必对皇权形成有效的制约。 www.6park.com

不过此论实在是书生之论,因为就皇权而言,它天生具有排他性,不仅不能容许有任何势力对它构成约束,而且也不能容忍有任何势力对它所拥有的权力进行分割;就诸侯而言,分封之初因与皇帝血缘关系较近,故而有利于藩屏王室,但数传之后,就会与皇室间的血缘关系趋于松弛,况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本身就容易使地方具有天然的离心倾向,因而诸侯随着时代发展,极易走上与皇权对立的道路,强者不免有问鼎之志,弱者亦欲自立为王。结果分封制往往实行不了几代,就会出事儿,并且非兵戎相见解决不了问题。 www.6park.com

总的来说,古人在制约皇对权方面可用的手段实在是有限。结果往往一不小心皇权就如猛虎般冲出了牢笼,耀武扬威起来。每当这时,往往便是社会饱受蹂躏之际!以至于很多人对其恨之入骨,并且有点必欲去之而后快的意思。如魏晋时期阮籍在其《大人先生传》一文中讲:“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抱朴子?诘鲍篇》称鲍敬言“以为古者无君,胜于今世”。宋元之际的邓牧在《伯牙琴》一书中愤慨地指斥皇帝道:“天生民而立之君,非为君也,奈何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耶!”此后到了明清之际又出现了批判君主制的高潮,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黄宗羲在《原君》一文中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唐甄在《潜书》中更是破口大骂:“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www.6park.com

然而恨归恨,谁又能改变这种事实呢? www.6park.com

虽然这个制度有着这样那样的不是,但与已经出现过的各种统治制度相比,应该是最好的。因此人们面对这一制度除了叹息、痛恨之外,实在是别无良方。那么是不是可以从其他民族、其他文明那里借鉴一二?中华民族从来不是固步自封的民族,只要其他文明有优于我们的地方,我们就会虚心学习。然而很遗憾,截止十九世纪,史上与我们接触过的民族的文明程度鲜有超过我们的,数千年来,在统治制度方面我们一直是别的民族,尤其是周边民族学习的榜样。所以虽然这种制度非常招人嫌,却代代沿袭。及至近代,国门洞开,西风东渐,人们终于发觉世间原来有比君主专制更好的制度,于是有着两年余年帝制传统的中华民族马上便弃皇权如弊履。清朝灭亡后,袁世凯图谋称帝却招致举国反对,张勋复辟止增笑耳。百姓吃够了皇权的苦,是再也不肯支持它了。 www.6park.com

www.6park.com


喜欢飞花雪月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飞花雪月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