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应当大众化
语言文字的大众化和坚持大众化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应注意的问题。
否则,即便语言文字,也会被摆弄。
而摆弄者,历史地看,更多、更主要是文化群体,尤其文化精英及文化决策群体。
如果文化精英、文化决策群体,在看到存在可利用语言文字及其发展自利的可能后,也走向了自利,那么,这并不是个没啥关系的事,而是很容易变恐怖的。
因为,至少什么是高级状态的语言文字,将被私化定义,从而产生相应摆弄者所希望的划层和分层功效及效应。这不仅在一位网友所讲的英语之例即“颈:Neck椎:Vertebral病:disease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pathy”这样相当迥异的事实中可看得出来,在古代中华文章不仅走向文言化,还走向越发远离一般人的文言化中也可以看得出来。
而这在现代术语越发小众、越发特别化中,也可看出一些来。
这令人不得不深思。
相对而言,中华语言文字在此方面已算较有良心的,象形化首先就削减了不少藩篱,更阻绝了不少可随意处理、玩弄字符的可能,使之就在这种贴近于大家一一也就是广大平常人、普通人一一的框架和格局中存在和发展;而“通俗化”的说法及要求,在主张通于俗的同时,又以一个“通”字为语言文字不流于俗、劣的发展打开了空间,而在打开空间的同时,又以“通于俗”作了牵引,使语言文字既能雅化发展,又不至于是脱线的风筝。
而近现代中华语言明确走向白话文、文字进一步走向简化体,利用语言文字而形成的内容被赋予应大众化的使命,更使中华语言文字及其发展贴近大众。
但这已是过往的成就。过往的成就并不代表未来,它顶多能铺底未来,而这铺还由现在和未来的人选择和决定。这就意味着,即便中华语言文字在过去曾有包括方向不错在内的不错发展,它在未来也可能会弃之而行。
这就有必要重申,中华语言文字不应成为阶层文化、阶级分化的工具,中华语言文字的发展不应助长这种歪斜乃至歪邪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