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博论天下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中国经济持续低迷的根本原因?解困路在何方?
送交者: JollyRoger[★★★★周而不比★★★★] 于 2024-10-17 11:31 已读 187 次  

JollyRoger的个人频道

全球经济陷入持续低迷困局,已是眼见的事实。2024年在西方大国中,德国经济持续衰退, 25年后再次沦为“欧洲病夫”;日本经济预计零增长,重陷长期萧条困境;美联储预计增速2.1%,长期将为1.8%,重返增速持续下降通道。

中国经济同样陷入持续低迷困局,自上世纪末融入资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体系以来,增速从超10骤降至5时代,疫情后消费持续低迷、增长乏力,今年5也难保,“中国见顶”论已然现世。过去常摸西方石头过河,现却无例可循,加之美西方遏制,解困难度不可小觑。

全球经济已陷入困局多年,迄今未找到根本原因及解困办法,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和货币主义纷纷失灵,滞胀和负利率突破传统经济学框架,主流经济学理论已全面溃败!

问题是:中国经济为何持续低迷?与全球困局是否同源?解困路在何方?


  经济持续低迷的根源是需求不足,源自边际效应、高储蓄、虚拟经济

 

各国经济制度不尽相同,美英是自由资本主义,欧洲是福利资本主义,中国自认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公私资本占经济支配地位,按照《列宁全集》32卷“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和《毛泽东文集》卷6“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应归为国家资本主义。

若去除“主义”附有的政治含义只看经济,则各国都是市场经济下以资本为核心的资本化经济运行体制,可称为资本范式。虽分私有和国有资本,在市场经济下其行为方式也基本相同。如若资本范式出现问题,各国都无法独善其身。

资本范式与生俱来的两个梦魇是经济危机分配危机,前者是经济系统的周期性失灵,后者是分配不公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性危机。

资本范式的前几百年,每十年左右就发生一次生产过剩的危机,尤其是1929/33年发自美国的危机,因持续最长、损失最大且席卷资本世界而被命名为世界经济“大萧条”,占支配地位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对此却束手无策。

究其根源,马克思认为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私有制来解决,但显然未被各国采纳。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并首次阐明,市场经济存在生产组织自由化和生产规模盲目化,放任自发调节必然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即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它与生产过剩同生同灭,是同一硬币的两面。

凯恩斯认为,政府通过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补足有效需求,就能摆脱经济危机。例如:若产出为100而需求为95,剩余的5将引发降价竞售及利润普遍下降,进而厂家普遍减产。扩张性政策靠的是“乘数效应”,即一份投入可拉动多倍需求。若投入2且乘数为4则新增需求为8,总需求将扩大为95+8=103,使经济重归上升通道。

此策略现实可行,罗斯福新政藉此引导美国走出大萧条,凯恩斯主义从此成为各国共识,每遇经济不佳就实行扩张性政策,使经济危机的烈度频次及持续时间都大为降低。虽然1970~80年的滞涨让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和弗里德曼货币学派重占上风,但不久后新凯恩斯主义东山再起。

凯恩斯主义风光一时,多年后却逐渐失灵,原因是:

1)      消费及投资都服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乘数效应和投资利润率都持续走低,导致消费不旺、投资萎靡。

2)      通货膨胀和贫富分化加剧,导致多数民众消费相对萎缩。

3)      虚拟经济急速膨胀,广纳储蓄和金融资本,加剧需求萎缩。

4)      扩张性政策能短期增加需求,却有损经济长期增长。凯恩斯《通论》和《货币改革论》对此直言不讳。  

凯恩斯《通论》每一次我们用增加投资的办法来取得今天的均衡,我们就在加重着取得明天均衡的困难,《货币改革论》主张专注短期问题,“从长期看,我们都会死。

储蓄的作用尤须关注!人类本性具有风险意识及计划能力,因而储蓄无可避免。一切经济活动终将转为参与者收入,再由参与者转为消费或储蓄,全部参与者的收入总和即为消费加储蓄的总和。若有部分储蓄最终未转为消费,就意味着部分产品无法售出,收入无法实现,从而引起厂家减产,参与者收入及消费将进一步减少……,如此循环往复,经济必将萎缩。

在工业化初期这不是问题,因储蓄率极低,储蓄会立即转入投资项目,不仅项目本身形成消费,建成后还将带来多倍消费需求,因此经典经济学将储蓄直接等同于投资。在工业化后期,生活必需品占比变低且储蓄率变高,但高储蓄更多进入股汇房债等虚拟经济,而非转为实体经济的投资性消费,总消费出现巨大缺口。

缺口之大不容小觑:总储蓄率为居民、企业和机构储蓄的GDP占比,中国为45%,欧洲20-25%,连美国也有17%。如此巨额若要投入实体经济,各国都缺乏足够的可赢利投资项目,若投入虚拟经济则会加剧需求不足。中国储蓄总额2024年达300万亿¥,银行业苦寻实体投资项目却无法全部贷出。美国每年净固定投资仅1万亿$,而总储蓄为18万亿$,有吸纳能力的唯有虚拟经济。

总之,高储蓄导致乘数效应更加弱化、投资回报率骤降、有效需求更加不足、扩张性政策效力更低,这正是当前经济的症结。高储蓄对中国更是双刃剑,初期促进增长迅猛,后期造成增速急落!

虚拟经济何以深受偏爱?

1)规模大,据麦肯锡2021财富报告,全球虚拟经济规模经测算约5倍于实体经济、15倍GDP。

2)扩张快,据向松祚《新资本论》,多年来全球金融资产增速为12%,远超实体经济。

3)收益高,据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多年来全球资本纯收益率约4%~5%,经济增长率约2%~3%。

4)周期短,虚拟经济获利周期以日计,实体经济则以年计。

数百年来不断发生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社会如何度过危机呢?

纵观历史,虽然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但真正能让经济跃升一个台阶的,还是那5次重大技术革命时代:大机器工业、蒸汽机铁路、钢电重工业、石油汽车大生产及IT信息技术时代。下一个呼之欲出的技术革命,将是AI、生物科学和能源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但这种突破无法预知,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政府只能以科研激励促其早日到来,并做好快速推广准备。

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许多新产品,不仅会唤起规模空前的投资需求,还会带来对新产品的长期消费需求。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从长期角度来看,创新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在新旧交替期间,旧时代产品基本饱和,边际效应使其需求走低衰落,零星新产品创造的需求有限,而新时代产品尚未成熟,无法创造巨量需求。于是经济将整体放缓下行进入衰退期,直至新时代产品能创造巨量新需求,经济才会再次全面上涨。

这种伴随技术革命时代兴替的周期性经济波动被称为康波周期,但它只是基于历史观察的一个周期律假说,既无法改变周期,也未对经济发展有实质性作用。

总之,经济持续低迷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边际效应、贫富分化、高储蓄、虚拟经济等加剧了有效需求不足。

                                                                                                                     

  各国应对:等待新技术革命、拥抱现代货币理论

 

面对经济持续低迷困局,主流经济学理论纷纷失灵,整个经济学界束手无策。这也正常,经济范式历来都在博弈中形成,而非先有完整理论指导。经济理论滞后是因为利益攸关者众多,其行为方式颇受政治影响且不合经济理性,难于预先找到规律并建树理论。况且理论自身就是参变量,其运用将会改变自身环境及有效性。

目前各国应对虽缺乏成熟理论,却不乏假说和探索。

多数国家选择维持现状,等待新技术革命早日到来,但此举风险极高,万一久拖不至或者未有巨量投资又将若何?技术时代、经济周期、康波周期等皆为推测和假说,历史不会原样再现,新技术革命的展开方式也将不同以往。根本问题不解决,即使此次无碍,同样困局下次必然重现。

当今前沿科技中,最可能实现革命性突破的是人工智能AI。依照熊彼特理论,创新五项是新产品、新方法、新市场、新原料、新组织。而AI只有新方法, AI+产品是技术升级而非新创,这与先前的五新全面展开是天壤之别!AI+推广主要是数据软件的复制配置,成本趋零且无需大量投资。再者,生成式AI将可取代所有重复性、规律性、咨询性工作,马斯克甚至预测所有人类工作皆可被AI取代!先前新技术也会引发新旧岗位更替,如车夫换成驾驶员,而AI智驾将全面取代驾驶员。如此则AI突破将不会新增巨额投资,反而带来海量岗位流失及社会动荡,安知是福非祸?

美日等国不甘坐等,转而拥抱现代货币理论即MMT。其理论基础是:货币自1971年与黄金脱钩已失去商品属性及实际可比价值,成为仅靠国家信用支撑的契约等价物;支撑国家信用的是可靠的物质生产力和全球购买力,确保货币能换回等值物质,以此维护民众对货币的信任。无论财富再多,人的物质消费需求总是有限的,只要主要商品能适价供给,货币信用就不会崩塌,通胀就可避免。换言之,若GDP中物质消费仅占20%,只要保障这部分货币的购买信用即可,这在产能普遍过剩的当下并无难度!

MMT对货币见解独特,核心观点是保持经济增长远比货币预算平衡重要,主张扩大赤字可规模无限,还主张国债可由央行承购,即债务货币化。因扩大赤字确能挽救经济下行风险,且货币信用迄今未受高国债拖累,各国纷纷扩大赤字来发展经济,使国债普创新高。据IMF的2014-2023国债GDP占比报告,日本年增4.6%,达252%;美国年增3.2%,达122%;中国亦不遑多让,年增2.8%,从26%增至84%。如此看来,靠新增债务发展经济已成各国的主要应对方式。

美日其实并未全盘接受MMT,也担心寅吃卯粮将引发长期灾难,但国债持续高涨趋势早已无力逆转!国家信用当然是有限的,MMT的无限举债能力纯属幻想!国债若用于正常投资,项目创造的财富可以抵债,就有物质支撑;若用于公共事业,项目具有正面外部效应和实际价值,在国家层面上也不算亏空;但若用于消费而无实体性财富留存,就失去物质支撑。中国多为建设性负债,属于有回报的投资,对货币信用影响较小;美国多为无物质支撑的消费类债务,持续升高必将降低货币信用。

高国债并非必然引发通胀,只须生产力高于物质需求、主要商品充裕、货币信用良好。国债多由富人和资本寡头持有,是为资本增值而非兑付物资,而资本运作无损于货币信用。但是,物质生产能力必然受到自然、人文、生态及稀缺性限制,如土地、房屋、石油、矿产等。若消费型国债激增,受限商品价格必然同步上涨,货币必然相应贬值。当今美元靠高利率维持了高汇率,但数年通胀在本国已使其实际购买力大幅走低,就是实质性贬值。

货币不能无限,国债亦必有限,但因国家信用难于量化,上限很难确定。所幸人类行为有迹可循,可见如下端倪:

1)  国家的物质生产能力和货币购买力须高于物质需求,高国债削弱货币的国际购买力。

2)  国债于国为负债、于民为资产,民有资产的国债应占比不大比如20%,大部国债应为国内持有。

3)  持有国债是为谋利,利率决定付息总额。若GDP为100%、政府收入40%,其中1/4即10%为非刚性支出,此即国债利息上限。利率为2%时上限是500%,为1%则上限是1000%。因实际利率为负,日本应对252%国债不成问题。

诸多因素共同制约着债务上限。虽然当今距上限尚远,但持续累积必超上限,国家信用将因丧失偿付能力而崩塌,引起通货膨胀及货币贬值,经济低迷时政府将因无法举债而陷履政不能。扩大债务的前提是不出现通胀、且货币未有实质性贬值,否则整体经济将实质性缩水,扩大债务将完全失去意义。

中国的应对是兼而有之,既推动科技创新以促进新技术革命早日到来,同时提高供给端竞争力,利用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高储蓄率与低消费率使需求不足更加严峻。中国部分接受了MMT理论,国债扩张速度比肩美国,今年央行将师夷长技,开始试行直接购买国债。

各国不乏以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的的呼吁,但此属寅吃卯粮,仅短期有效且效果越来越差。收入提高能扩大消费,但往往却是储蓄率提高,消费率却未必提高。储蓄的动机是保障未来和增值生息,要提高消费降低储蓄唯有加大未来保障和降低存贷利息。

维持经济零增长或低增长,于环保有利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啻为一个智慧选择。随着新技术革命与经济增长的关联趋弱,零增长或将成为经济社会的常态。但各国尚不甘心放弃增长,同时也难于得到民众支持,迄今无国作此选择。

计划经济在理论上能彻底消除有效需求不足,因为它可同时管理产出与需求。但苏式计划经济的全面公有制前提几乎无国具备,其中央集权式管理压制个性和自主创新,并由动力不足的官员推动生产力发展,因而不具可行性。若有新范式计划经济,既能兼容宏观计划与混合所有制,还具有发展生产力的有效动力机制,则不失为良策。但新计划经济属于无法脱离政治属性的宏大课题,笔者已有详细初步构思,因篇幅所限将另文奉上。

综而言之,历史上凯恩斯主义需求学派、供给学派、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及弗里德曼货币学派都有过短期有效但现已失灵的方法,目前各国都在探索,中国也曾辗转于供给侧和需求侧,反复尝试各种改革优化及结构升级。但这些探索都限于资本范式之内,且迄今未能找到能够“长期”有效的解困之策,实践已证明资本范式无法长期解决需求不足,范式不改做再多努力也是枉然!如今此“长期”已至,世界经济陷入需求加剧不足的持续下降通道,各国间已成零和博弈关系,摆脱困局更是遥遥无期!连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曾宣称,“资本主义模式行不通了。”唯一办法就是打造一个“更加专注于消除贫富差距的经济”。

总之,现有资本范式已走到尽头,打造新范式迫在眉睫!

范式改变如同体制改革,转变思想至达成共识需要多年,还需反复经受探索试验及转型的磨难,绝非一蹴可就!但空谈等待无法解困,付诸行动才会有希望。

 

 解困之路:重置货币功能,探索积分经济等新范式

 

纵观历史,需求不足引发生产过剩危机仅见于资本社会,并未出现于封建社会和前苏东社会。对比可见:

a)   后者社会分属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生产力往往低于需求,生产目的是满足生活需求;产品售出与否不是再生产前提,产出多多益善,货币仅为辅助交易的媒介。

b)   资本社会是商品经济,生产力时常高于需求,生产目的是资本获利;因货币性质和作用改变,生产准备及制造皆需货币支撑,产品售出并换回货币是再生产前提。这种封闭循环模式使货币地位提升,进而衍变为经济循环的核心,货币学派甚至主张以控制货币存量为唯一政策工具。

货币循环模式有先天缺陷:

 -  循环的本意是维持而非扩张,与增长天然矛盾。

 -  货币数量有限导致商品回笼货币成为再生产前提,有效需求须低于生产力,这是有效需求不足的起源。

 -  货币异化为财富,资本逐利本性推动储蓄等资金涌入虚拟经济并削弱有效需求,但终将打断货币循环。

上述缺陷并非偏见,西方精英对此亦有深刻认知,如《美国事务》秋季版中联邦通信主席辛明顿Nathan Simington文章《中国赢了,现在怎么办》认为,资本范式下“只有能够立即获利项目才能得到资金”,主张“防止资本涌入房地产和交易资产,转而转向工业产能”。

缺陷能否弥补呢?更换新币比如比特币或电子币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要货币功能未变则缺陷仍在。直接改变货币功能亦不可取,比如货币数量不可无限,否则将失去交换价值,无法充当交易的一般等价物;也不能禁止储蓄和虚拟经济,那将颠覆现行秩序并引发剧烈动荡。再者,国债储蓄和虚拟经济亦有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可适当限制而非全面禁止。

新范式要保留现有货币功能,又要弥补先天缺陷,唯有实行双轨制,即保留现币以稳定经济,并引入新币使其仅具交易功能,二者并行不悖。现有的积分制就基本达标:

 - 会员积分:由银行、航司及商企发放,用于兑换贵宾服务、购买机票、换取商品。

 - 碳积分:中美欧皆设碳配额,生产低碳产品获正分,可出售获利,反之获负分,厂家须买正抵负。

 - 员工积分,企业按员工业绩发放积分,以积分兑奖替代绩效奖金。

积分可兑换商品服务,已具备货币的交易功能,但积分只是集中储存的信息而非手持票券,其交易范围和价值完全取决于发放者,不涉及生息、借贷或虚拟经济。

由此可设想一个独立的 “积分经济”,初期仅作为实体经济的补充,初期构想为:

a)   积分体系应由国家监管的官方机构或民间组织作为信用保障,建立全国运营管理中心和电子交易市场。

b)   开设一批面向民众未来需求的福利项目,如智能住宅、居家养老、康养护理、健康培训、旅游旅居,收入保障、健康保障及积分商城,可积分兑换及货币购买。

c)    开设一批供民众参与挣分的积分项目:如上述福利项目、社会公益项目及面向国家未来需求的项目,如西部开发、支教扶贫、乡村振兴、环境改造等。由积分制企业独立运作,以积分为主支付人工和外部费用,并以产品和服务从国家和参与者获取积分及货币。主旨是充分利用在职者业余时间、闲置人员知识技能及企事业空置产能。

d)   限额准予积分兑换货币,既维护积分信用,又避免积分进入虚拟经济。

积分经济可新增有效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及生产力,为民众提供参与项目并扩大自身福利的机会。许多人愿意参与公益项目,乐意体验多种工作,还有人热衷于环保、支教、扶贫、救助等活动,并将其视为难得的经历体验。业余参与换取积分可作为财富增加保障和安全感,额外奖励和自愿参与更有主观能动性和更多喜悦!这既是一种需求,也可为社会创造价值。

积分经济可自成一体,如民众可参与积分项目获取积分后兑换福利项目,企业可从国家或个人获取项目积分并用以支付内外成本;亦可与外部互通,如积分兑换商品、货币购买福利等。只要福利项目足以供积分兑换,就可保障积分信用。即使积分被大量储蓄,因无需付息,国家积分没有上限。因此,积分项目的再生产运营仅与需求有关,与积分是否回笼无关,加之积分项目服务于国家利益,可谓多多益善!

为扩大需求,可参照货币信贷开设积分预支,即民众以未来劳务承诺换取积分,但抵押品仅为劳务承诺而非财物,手续费外没有高额利息。积分制企业内会有KPI考核,企业间也会有竞争,但积分没有利息压力和增殖需求,体系中没有资本的贪婪丑恶,经营环境相对宽松。

初期构想既是现有经济的有效补充,又可面向未来探索解困之策,可谓百利而无一害。可选择试点先行试验,利用闲置人力和资源先做出雏形,使方案逐渐完善。初期构想尚需磨砺,完整构想有待深入思考,也有待于初期试验的反馈。

积分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实质区别仅在于货币功能不同。初期构想完成后若将积分项目范围扩大至覆盖基本衣食住行,积分可基本覆盖货币的交易功能。积分缺乏储蓄生息和金融功能,而这些对推动生产力发展必不可少,以积分全部替代现有货币的风险太大。当然可以在积分经济的小范围内试错,以探索积分金融管理的有效模式。探索结果可用于改革现有货币,或者形成长期相互辅助的双轨制,亦无不可。

尚需厘清的是:资本范式的发展动力源于资本逐利本性,但积分无息,靠奖金、荣誉和良知的推动力是否足够?但若容许利息,则积分与货币功能趋同,积分经济或失去意义。

再者,新计划经济和零增长范式尚需深入探讨。

 结束语

经济危机几百年来如影随形,人类社会一直束手无策。直至100年前由凯恩斯厘清,有效需求不足才是危机的根源,但他仅有短期有效且长期失效的扩张性方案。几次技术革命引发的巨大需求虽将资本范式寿命延长,新技术革命或许能再次续命,但因长期需求不足无法弥补,无法彻底摆脱持续低迷的困局。

虽然无法预知理想社会将是何样貌,但人类已从早期的蒙昧和丛林法则逐渐向理性和秩序过渡。依照英国约翰•洛克《政府论》中自然状态固有的正义法则(即自主意志及权利平等)可知,资本范式有悖于多数自主意志,可持续的理想社会范式将极可能是相对公平的社会:消弭贫困、整体富足、机会权利平等、财富差距不大……。

任何范式都会过时,现有资本范式已成桎梏,值此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改革并创造新范式是历史必然!

喜欢JollyRoger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JollyRoger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博论天下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