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博论天下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运十为什么下马? 弄虚作假
送交者: tonyxu1980[★★声望品衔10★★] 于 2024-08-26 13:35 已读 1545 次 1 赞  

tonyxu1980的个人频道

一  解题

之前毛粉宣扬运十研制成功,我写了专文《从运十看 弄虚作假,浮夸风》 ,看来有作用。香同学此后只称试飞成功。

我也写了《运10真实的一生,不扯意识形态和宫斗》,委婉地说运十必然失败。本以为 响鼓不用重槌,人要脸 树要皮,没想到毛粉还是不依不饶。

这一次开门见山,运十下马的原因是:运十从立项、试飞、发动机定型,一连串的弄虚作假。

先简单回顾一下运十的一生

1973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在上海研制大型首长专机。 1978年11月,完成试验机全机静力试验,证明飞机强度符合要求。 1980年9月26日,首飞成功。到1984年,共试飞130多个起落、170多个飞行小时。飞抵过多个国内主要城市,并7次飞抵拉萨。 1986年,财政部否决3000万人民币研制费用预算,运10下马。 6park.com

二  运十生不逢时,天时地利人和都有问题

1)运十项目的主导者是上海革委会,实际的支持者是王洪文和张春桥。立项时他们也跻身国家领导层。但在1976年10月他们被捕,运十项目中途失去了高层的支持者。这种情况,项目如果进展的顺利,也许会有新的支持者,锦上添花,可以算成自己的政绩。一旦项目发现有问题,没有人愿意干替人擦屁股,冒风险担责任的事。

2)1973年6月,运十立项是首长机。

首长机的要求其实比民用运输机高,所以美西方都是用成熟的民用运输机改首长机。运十是平地起高楼,在没有成熟民用运输机的情况下,直接搞首长机。不由易到难,事出反常必有妖?

那个时期,官员热衷于比赛“献礼”。以红旗车为例,1958年9月28日第一次送北京,向国庆献礼。其后花了6年时间,陆续解决了近百项质量问题,直到1964年9月,第三次送北京,再经过半个多月的试验,被定为国车。在2010年前,红旗车的市场表现大家都知道,就是没有市场表现,根本没有存在感。为什么?因为它的制造成本很贵,质量不够好。最严重的问题是它没有量产的能力,在1966年前它的年产量是30辆,1966-1995年,基本停产。

上海搞首长机,也是在献礼。献礼献的只是原型(prototype)这样看就不反常了。搞个原型,也就是拼装一两架。像红旗车一样,质量问题可以等献礼后慢慢解决,更别说大家都知道老首长“不喜欢”坐飞机。拼装需要的配件,特别是核心零配件可以直接用中国民航机队的波音707的备用件。配件组装这种活,技术要求不高,上海机场的飞机修理厂正好能搞定。

但人算不如天算,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新首长上台,新首长的风格是务实,反对献礼。运十不得不转向民用运输机。大量进口波音707的配件搞拼装机,是不可能的,很容易被美西方发现,以C919为参照,美西方是不可能支持中国搞自己的运输机,发动机不用想,适航证更不用想。以台湾汽车业七十多年搞拼装车的例子,拼装出来的车要比原装整车进口还贵很多。

不能拼装,那就只能从仿制开始,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仿。从首长机到民用运输机,就是拼装到仿制。 拼装到仿制 一个飞机,要比一个车,难度高一个数量级。

3)运十项目的实际执行人是上海飞机研究所和上海飞机制造厂。

查了一下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的官方网站,“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其第一个项目就是运十。 查了一下上海飞机制造厂的官方网站,其前身是1950年9月1日,成立的飞机修理队,50年代至70年代,修理和改造伊尔、米格等苏制飞机。58年为给国庆献礼,仅花48天,利用雅克-12四座轻型飞机改成了水上飞机“飞龙一号”。9月15日试飞成功。献礼是成功完成了,但实际是:发动机功率小,不能满足日常使用要求,其后此型没有后续发展。

相比于中国最强的飞机研究所和制造基地,沈阳、成都和西安, 这俩一个是没上学,一个是小学生。拼装一两架707有可能完成,仿制707,特别是仿制飞机发动机,光有勇气是不够的?换你是1978年后民航总局和军方的头,你对他们有多大的信心? 

4)运十初期,中国的工业标准还都是苏联的体系。在1978年以后,中国的工业标准全面转向西方体系。运十仿制的是波音707,之前中国仿制的都是苏联货。这两个体系的差距是巨大的,苏联包括现在的俄罗斯一直没能跨越。

例证1:苏联的飞机蒙皮皱巴巴,西方飞机机身比较光滑。其差别就是标准化程度。苏联缺乏行业、跨行业的标准。且苏联标准要求的精度比西方的低不少。 例证2:现在中国的燃油车在俄罗斯大卖,产品质量、设计和燃油经济性等全方面“断崖式”领先俄系车。

这是整个工业化水准的脱胎换骨,这个转向是个漫长的过程,运十生逢其中,举步维艰。运十仿波音707时,国内企业制造的零配件还只能达到苏联标准精度,运十找不到合格的标准件。运十涉及上万个零配件,开始按苏联标准设计制造。适配波音707同款的发动机时,发现严重超重。减重调整后,试飞又发现机体隔框出现裂纹,金属材料的抗疲劳强度不够。民用运输机要求安全性和经济性必须同时达标,运十需要质量轻、硬度高、抗疲劳的新材料。钛合金、铝合金、碳纤维逐渐被攻克应用是九十年代后。

运十是生不逢时,相比之下,现在的C919就幸运的多。国内有不少企业是空客和波音供货商,C919有很多零配件是可以采用现有的标准件。小米造车为什么这么快,这么顺,背后就是完整的工业链工业化水平做支撑。C919可以站在运20和涡扇20的肩膀上,借鉴发动机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的冶炼加工技术。 

5)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拨乱反正也罢,资本主义复辟也好,反正就是国家财政没钱。国家财政从“大锅吃饭”向“分灶吃饭”转变。各个项目只能凭本事各找“甲方”。

运十项目组先找民航总局,尝试用民用运输机让民航总局注资。八十年代国内的航空市场刚刚起步,航线不多。国际航线是主要盈利点。运十就算一切顺利,也只能先在国内刷经验值。乐观估计,研制成功加刷经验值,四十年起步,当时的民航总局没本钱搞这样的长期投资。

运十最后尝试投靠军方,转军用预警机,再不行转加油机,(请大家自己思考为什么是预警机,不是军用运输机)。看军方飞机和发动机的演进,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路径依赖决定了先研发运输机,然后在运输机上研发预警机、加油机。军方的预算也不富裕。和运十同期下马的且同样是70年代上马的,有歼-9, 歼-13, 强-6,还有已研发20年的涡扇6。 军方最终选择保运七和运八。

不存在专门针对运十,很多项目也被停了。甲方都很专业,很负责使用自己有限的预算。正常人思维,饭要一口一口吃,本就应该先搞军用运输机,然后搞民用运输机,最后搞首长专机。

6) 因为反右和文革,国内十几年没有正常的高等教育,海外留学归国的科技人才凋零,科研技术人员断层严重。

比如 C919的总设计师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82年,获得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学士学位。 他和运十的总师相差30岁,十岁一代,断了两代。

7)运十从1980年首飞到下马5年多,只生产了2架半样机,一架用于静力测试,一架用于试飞。

比运十早十年的首飞的运七,花了16年试飞,两架全机静力试验,一架机身疲劳试验,四架飞行试验,飞遍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完成了55项试飞科目。 最近的C919, 从首飞到商业营运,花了6年多,投入6架试飞,试飞科目700多项,用时4000多小时,2282架次。

为什么运十5年多,只有一架试飞机?如果一切顺利,不是应该制造多架并行试飞不同科目吗?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1980年试飞不久,就发生了不能解决的“问题“,导致不能展开全面的试飞。

5年多才飞行了130多个起落,170多个小时。没有按试飞科目由简单到复杂 一步一个脚印,却七次沿“死亡航线”飞抵拉萨。对比稍早的运七,整个试飞科目就没有西藏,运十项目的领导可谓”用心良苦“。运十唯一的试飞机更多的是在为拉资金做演示。

运十的成色如何?内行人看的是所有科目的测试成绩,包括飞机的心脏—发动机 的表现,不是corner case的表演秀。 内行看的是研制能力,不是装配能力,比如运十这唯一的试飞机用的发动机和飞航电子是波音707的备件。

8) 为运十配套研发的涡扇8 

为运十配套研发的涡扇8,大多数时间是上海负责研制。(注意这是没有外方技术支持的仿制,上海之前有研制发动机的经验吗? 没有 )从网上资料看,为运10配套的涡扇8,目标是仿制普惠JT3D-7。1972年投料试制,至1980年底国家投资1.84亿,共生产3轮计12台。1983年6月,上海航空工业办公室召开交流会,认为已具备设计定型条件。如果此认定可信,涡扇8花了11年。

比较一下比涡扇8几乎同期的涡扇9,花了30多年。 1971年12月立项,路线图:从英国罗罗引进斯贝MK202 技术资料,散件组装、自行生产零部件, 1975年和罗罗签订发动机专利许可和生产合同,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开始研发。注意这个是和罗罗签了技术支持的合同的。 1979年7月,第一台涡扇9装配完成,使用英国毛料制造的零组件和罗罗的外购件,此后半年内,装配出4台。11月13日,由中英双方共同完成了150小时持久试车考核。 1980年2月至5月,在英国完成高空模拟试车,及5大部件的循环疲劳强度试验。5月30日,中英签署涡扇9考核成功。然后开始国产化毛料。 1988年,突破压缩机叶片的铸造技术。 1995年11月,国产化的涡扇9通过150小时试车,国产化率70%。 1999年,攻克精铸工艺、数字式电子控制系统等难关。 2001年,完全国产,试车检验结果各项性能指标合格,正式命名为秦岭。 2007年12月,正式通过生产定型,用于飞豹歼轰七

比较一下装备战机最多,衍生型最多的涡扇10,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出品,其基础是研究了20年的涡扇6(和运十同期下马)花了27年。

1978年,预研。 1987年,立项,核心机仿制于CFM-56II。  1992年10月验证机开始测试,没有通过军方的认可。 1997年涡扇10A开始。 2001年装上歼11首飞,开始测试。 2005年12月28日完成定型审查考核。2006年进入量产。

涡扇10的衍生型有涡扇15(完善中,将装备歼20) 和 涡扇20 (装备运20)

请思考: 涡扇8有其他飞机选用吗?有衍生型吗? 涡扇8有像涡扇9涡扇10通过国家级别的认证考核吗? 涡扇8有参与试飞验证吗? 涡扇9和涡扇10都有超过20年漫长的攻关,有利用涡扇8的“研究成果”吗? 

所以我要重槌。 什么叫“已具备设计定型条件”?上海航空工业办公室对涡扇8的认定 和 多年后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对“汉芯”的认定一样,就是“亩产万斤”,就是弄虚作假。

结论

不仅仅是技术、资金缺乏的问题,是弄虚作假的作风,让整个项目必须下马。 从立项为首长机,实际是为了献礼搞拼装机,到试飞不严格按试飞科目,到飞机发动机的定型认定。一直都是弄虚作假,不脚踏实地的作风。

这里不是在批评运十和涡扇-8项目技术人员。“亩产万斤,土法炼钢”是那个时代的底色,其他还有红旗车、核潜艇。后人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不要好大喜功,不要弄虚作假,要务实,要实事求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建国以来,中国的两次工业化,基本上都是:引进(有技术资料或仿制)、消化吸收、完全国产化。

C919当前面临的拦路虎还是国产化,特别是发动机的国产化, 希望它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为上海正名。


贴主:tonyxu1980于2024_08_26 13:56:15编辑
喜欢tonyxu1980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tonyxu1980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博论天下首页]
tonyxu1980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