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社会原理(86)
第二节
文明的实际演化阶段
上节我们假设了一个抽象的理想文明社会的存在,并从三大社会工具自身内在的发展要求的角度,讨论了理想文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阶段。当然,在现实人类历史当中,这种假设的抽象的理想文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阶段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存在的概率非常之低。本节,我们就再来考察一下实际人类历史当中各种文明社会的发展趋势及发展阶段。
首先,我们知道,在整个地球上,即使是在同一纬度线上,各地的自然环境也是大不相同的,有的是平原,有的是高山,还有的是群岛或沙漠。我们还知道,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由自然环境所强烈影响着的生产方式均对三大社会工具的萌芽、成长产生着很大影响,并或加快或减慢其发展成熟的速度。其次,在地球上的某个较大的范围内,往往同时存在着若干文明社会,这些文明社会的类型及形态往往各不相同,彼此间交往的方式也不同;而我们同时知道,不同文明社会之间的交往以及外文明社会存在的事实本身,均会对某个文明社会内部的三大社会工具系统产生着或大或小的影响,也就是说,或加快或减慢着它们各自的成长发育速度。最后,我们还知道,所有的人类文明社会均是从原始社会当中生发出来的,从而也就必然使每个文明社会的三大社会系统各自的身上都带着原始社会风俗的烙印。而各个原始社会的风俗差异是极其巨大的,会对三大系统产生着或大或小的影响,或加快或减缓它们各自的发育成长速度。
总之,由于以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自身旧风俗习惯的影响,再加上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在现实历史生活中的文明社会,几乎没有一个是按照上节我们所分析的理想文明社会的发展趋势、发展阶段来进行着自身的演化。或者打个比方,假设人类发明出了汽车并使之普及到了世界各地之后,那么,各个地方的汽车演化发展的道路是不同的:高山深谷地区的汽车会向刹车好、方向盘灵活方向发展,而沼泽或沙漠地区的汽车会向底盘高、轮胎宽大方向发展,而平原地区的汽车会向低底盘、窄轮胎、流线型方向,发展。总之,正像不同的路面状况导致了不同类型汽车的各自的演化发展一样,不同的历史地理条件也导致了不同类型的文明社会的不同演化发展道路。
那么,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各个文明社会之中,从长期的、宏观的历史发展来看,有没有任何共同的发展趋势或发展阶段呢?有没有“普世”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规律呢?答案是肯定的,即,在这些不同的文明社会之中,还是呈现出了一种大致的、共同的发展趋势及发展阶段。如果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普世”的发展规律,那就是,无论由何种原因所产生来出的何种类型的文明社会,也无论其最初产生时具体的文明形态如何,只要其一旦产生,它就会或慢或快地、遵循着社会工具内部的均衡原理及文明社会内部结构的均衡原理,向着相对完善的433式文明社会形态演化。即:如果某个文明社会刚诞生时其文明形态是811式的,那么它就会从811式向622式再向433式演化;而如果它一诞生就是622式的,那么它就会从622式向433式演化;如果其一产生就是433式,那么它将在433式形态的基础上,继续自己的实际发展,并不断完善,例如由松散型社会向紧密有机型社会转化,而大致保持文明形态的稳定。
当然,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演化趋势时常会被一些偶然的因素所打断,但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还是遵循上述的发展趋势。下面我们就把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社会内部结构的演化发展趋势,用图形表示如下: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总的来说,所有的文明社会的内部结构,都有向图中中心点所示的最佳结构点○靠近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的文明社会,不论其初产生时有多么大的差异,也不论这个差异是由自然环境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抑或是纯偶然的风俗因素造成的,最终,这些文明社会都有着一个不断趋向中心点——理想的文明社会形态的发展趋势。如果我们把它和生物界的发展演化趋势相比较,那么,这个不断趋同的发展特点将更加明显。 我们知道,生物的进化发展图是不断分枝的树状的(如图):
可以看出,生物的演化趋势是,大家都是从同一个原始点出发的,然后在竞争及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发展演化出千姿百态的生物世界;而文明社会则是从许多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最终,在竞争和人为选择的作用下,这些不同的千姿百态的文明社会都不断向着一个相同的、最佳的结构模式发展,渐渐会构成大同小异的同一种文明社会结构模式(参见下图)。
另外,从文明社会和生物界的不同演化路径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点明显的不同。在生物界中,生物的演化发展基本上呈现出一种单向性的或者叫不可逆的特征。也就是说,你一旦走上了某一条发展支路,你就只能顺着这条支路不断发展、并继续不断再分支、再发展下去,而不可能走回头路。换句话说,你一旦走上了植物发展这条路,那么你越往前发展,你就越不可能再反悔、回过头来再挑动物支路那条路线走。而且即使在小范围内重新选择,例如从一种植物的路径变为另一种植物的路径,也是不可能的。 而文明社会的发展演化则不同,它不是单向性的,而是可变化的,可逆、可重新选择的。当某个文明社会选择了某一条发展路径之后,一旦发现此路不通或不佳,那么,至少从理论上来说,它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可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可以反过头来重新选择一条新的发展演化路径的。我们从图中标示出的几个文明社会的实际演化历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比较典型的,例如西方文明的演化路径)。当然,在历史现实中,选错路的文明社会很难重新回到原起点(成本太高),但它们可以另辟蹊径,抄小路跨到另一条发展支路上去。或者,虽然它很难完全模仿外文明去选择一条和别人一模一样的发展路径(成本太高),但它完全可以选择一条“同样可以通向罗马”的另一条新的、同性质的发展路径。 例如,在图中,如果某个文明社会从行政622式的发展路径出发,当途中发现此路不佳时,它不必非要返回原始社会的出发点,然后再重新选择433式的发展路径,而是可以抄小路直接跳到433式的发展路径上去(图中,从A 到B)。同样,如果某个文明社会从行政811式的路径出发,当途中发现另一个从市场622式路径出发的文明比自己先进时,它也不必返回原始起点,然后再模仿着也从市场622式的路径出发,或者干脆硬性地跳到市场622式的发展路径上去(图中从C 到E点),而是可以低成本地跳到与市场622式同样先进的行政622式的发展路径上去(图中从C 到D)继续前进。当然,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个文明社会从行政811式的发展路径上跳到了更好的622式发展路径上之后,突然遇到了剧烈的环境变化或强大的生存危机,这时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它会暂时重新跳回到行政811的路径上去。等危机过去之后,它再跳到行政622式、以至将来更进一步跳到更好的433式的发展路径上去,就像近现代的中国历史所显示的那样。甚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某一类型的文明社会大跨度地突然变成另一类型的文明社会,也就是从图中的C点一下跳跃到E点,就像法国大革命时期(1789—1793)所显示的那样(当然,这种情况相对来说比较罕见,而且往往是短时期的)。 综上所述,由于各个文明社会间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学习模仿,以及最根本的社会工具内部和文明社会内部以及文明社会群体中三个均衡原理的作用,最终在地球上只会剩下三种模式的文明社会,即:或者是行政型433式文明社会,或者是市场型433式文明社会,或者是理念型433式文明社会。只有到了这个历史发展阶段之后,如果这三大类的文明社会还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这种概率非常之大,参见各文明社会相互交往的难易程度表格),那么,根据我们在本章第一节中的论述,这三种文明社会最终都会演化成理念433式的文明社会。也就是说,所有的人类文明社会实际的、典型的发展途径共有三种类型: 1、行政811→行政622→行政433 2、市场811→市场622→市场433 理念433 3、理俗811→理俗622→理俗433 此时的全世界的人类文明社会,将依然呈现出一种多元的色彩。不过,这个多元的色彩不是来自各文明社会的不同的类型,更不是来自各文明社会的不同的形态,也不是来自各文明社会中残存下来的不同的风俗习惯,而是主要来自于各个文明社会所信奉的主流社会理念(理论体系)的差异,以及来自于理念系统通过何种方式发挥其作用的差异(即,理念系统主要是通过影响行政系统还是通过影响市场系统,或影响风俗系统、抑或主要通过其自身来对社会产生实际作用)。当然,这种解决社会具体问题方式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各个文明社会对自己社会内部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或者说,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各个文明社会的优劣好坏。打个比方,这就像数学中的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你可以用代数方法去证明,也可以用几何方法去证明,还可以用解析几何的方法去证明,各个证明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而没有绝对的好坏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