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博论天下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趣说“龙抬头”
送交者: 名果之恋[布衣] 于 2016-03-09 2:05 已读 237 次  

名果之恋的个人频道

奶奶在世时,每到正月末,她总好念叨“二月二”要来了,龙要抬头了。按奶奶所说,“二月二”作为继春节和元宵节之后的又一个节日,是有好多老例儿的,要敬畏这个节日,也要把这个节日过周全。

确实,龙被视为祥瑞之物,龙崇拜是我国民间的一个古老民俗。相传农历正月初二这天,主管云雨的龙王昂首抬头,兴云布雨,从此雨水逐渐增多,雨润大地,春潮涌动,所以农历二月初二又称“龙头节”或“春龙节”

据说,这个节日,起源于远古“三皇”之首的伏羲时期,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伏羲氏“重农桑,务农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率先垂范,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汤、尧、舜、禹等帝王都效仿这一做法,到周武王时,不仅沿袭了这一做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国策来实行,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举行盛大仪式,文武百官都要亲耕一亩三分地,向天下昭示重视农耕。大地回春,阳气上升,帝王带头,不误农时闹春耕,所以古代又把“二月二”称为“春耕节”或“农头节”。

按天文学家解释,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的变化。“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圣、箕等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进入农历二月以后,黄昏的“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龙抬头”的同时,春天渐渐来到人间。“龙抬头”之日,我国北方农村有许多和龙相联系的习俗。旧时,节日清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摆供品,这叫“引田龙”。这一天,民间的食俗更与龙相贴近。家家户户吃面条、烙春饼、焖米饭、炸油糕、爆玉米花,还有吃饺子、煮元宵、包馄饨的,分别比作“挑龙头”,“吃龙胆”,食“龙眼”、“龙耳朵”、“龙皮”等,还有用美食来祭供龙王的。这样,一来表达对龙的崇拜,二来祈求龙王赐福,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我国北方,民间还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旧时,农民在“二月二”早晨,在打谷场或院子里用谷糠画“粮仓”,先画出尖尖的仓顶,再画个鼓鼓的仓肚,然后画仓门,最后在仓门外画成个梯子形状,画好后抓些五谷杂粮放在“粮仓”里,然后在上边盖上木板或席子,以防鸡、鸟觅食。这一习俗就是祈求新的一年里龙王保佑,粮谷丰收,仓满囤盈。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二月二”龙抬头的节庆活动和民间风俗也有不同的内涵和形式。侗族人以犀牛象征“龙”,农历二月初二各村寨鼓乐齐鸣,宰杀小牛食之,谓之吃“龙肉”,各家互请共餐“龙肉席”,呼划“王龙归位拳”,唱“王龙归回歌”。牛角则埋于村寨中心之犀牛塘,以示犀牛回家,接龙归位,预兆当年本寨免灾增福,人畜两旺。在晋南一些地方,则称“二月二”为“花潮”,人们携带着美酒佳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尽情欢饮,当地也称这种活动为“游春”、“踏青”,尽享美好的春光。豫北一带至今还保留着吃黍米的习俗。“二月二”早上,家家户户要煎黍米糕,人们称之为“年糕”,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龙公公的胡须烧着了。” 在京津一带,由于有“正月不剃头”的老例儿,到了“二月二”,便有“剃龙头”的风俗,这日子口儿,大大小小的理发店和美容店顾客盈门,十分忙碌。剃了龙头,精神抖擞,干好新一年工作的信心更足了。

“二月二”龙抬头,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到来。人们告别冬闲,并从正月忙过年的疲惫中走出,以“龙抬头”的昂扬姿态,投入新一年的忙碌 ,努力创出一个良好的开局。这正是一年之计在于春,时不我待高起步,人勤春早齐跃进,不负春光展宏图。 ​转自凯风网

喜欢名果之恋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名果之恋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博论天下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