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博论天下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莫之許:​​作為提款機和維穩器的房地產
送交者: 观成[布衣] 于 2014-07-29 22:25 已读 178 次 1 赞  

观成的个人频道

东网 2014-07-30
莫之許 獨立評論人 近日,大陸多處城市取消限購,江蘇僅剩下南京維持限購,石家莊取消限購,7月29日,杭州也取消限購,這表明,房地產市場的疲軟超乎想像,為了保證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同時避免經濟出現大的動盪,取消限購最終成為了一種可能。取消限購後的房地產走勢如何,並非筆者關心的重點,因為,取消限購不外是一種調節或者刺激,只要圍繞現行房地產市場的一系列制度不變,大陸房地產市場的基本格局也就是高價位,並不會得到緩解,在一定程度上,取消限購恰恰是維持高價位的努力之一種。更需要追問的是,為什麼要採取這樣的制度設計。 大陸近30年的經濟發展,發生在特有的空間和條件之下。包括此前30年的對外封閉,長期的城鄉二元隔絕、和所謂的計劃經濟體制,市場化的進展和對外開放的地理條件,使得大批人口由鄉村而城市,由內地而沿海。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共同帶來了對於房地產的旺盛需求,刺激了房地產的持續發展。然而,正如許多人士指出的那樣,現行的房地產模式也有著相當的弊端:如精心維持的高房價和戶籍制度的共同作用,絕大多數流動工人(農民工)並不能真正定居下來,造成了7000多萬留守兒童這樣的悲慘存在;過高的房價也在持續地損害經濟發展的潛力。簡單來說,現行房地產模式並未能有效地滿足城市化過程中的大部分需求,反而成為了經濟、社會乃至政治問題的一部分。 很少有人想過,大陸的房地產模式能否有另外一種可能。大陸近30年的有限市場化及其帶來的經濟發展,是在原有體制大體維持的情況下展開的,其中與房地產相關的,首先是土地制度,其次是戶籍制度,人們習慣地將這些制度當成是前提,而不是問題來思考,從而不假思索地接受了現有模式,在此,不妨讓我們拋開特有的制度約束,對比其他國家的類似發展進程,假設一下另外一種可能: 假如沒有相關的制度約束,隨著市場化進程和經濟發展,或許會是這樣一種面貌:首先,工商活動的分工合作,會促使相近產業的企業和人員逐漸集中,一方面會形成若干超大都市圈,一方面,則在這一超大都市圈內,形成若干以產業為基礎,以地域籍貫為紐帶的聚落;同時,大批勞動力將通過流動務工而逐漸定居下來。在這一過程中,大量土地由農業等用途轉為工商住宅等用途,北京等城市的建成區將是現在的數倍之上,而在另一方面,原有的住戶則會因個人就業和居住條件等原因,逐漸移出新形成的功能區域。 這樣的想像並非面壁虛構,而是差一點就實現的事實。1983年,幾個溫州人在南苑鄉馬村賃房搞服裝加工,銷售。很快,越來越多的溫州人聚集到了這一帶,形成了顯著的集群效應,到1994年10月,大紅門地區以溫州人為主的外來人口突破11萬人,是當地農民的7倍之多,也為當地的農民提供了不菲的收入,僅靠房租一項,當年東羅園等村的5600餘戶農民就增收3000萬元。不難設想,該地的集群規模還將隨著進一步的經濟發展和城市擴張而急劇膨脹,最終,會形成一個以服裝為核心業務的區域商業中心,一片圍繞該中心的產業基地,以及依附於該中心的從業人員聚落。 遵循這樣路徑發展,相比現狀,會有更大得多的好處:從經濟發展而言,自然演進的工商聚落,會具有更便利的發展條件,更多的創新機會;從個人福利而言,勞動力更容易從流動到定居,類似7000多萬留守兒童的現象將不復存在;普遍的定居,還將帶動更大規模的房地產發展,而不是回鄉興建居住率低下的住宅,更能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也為長期的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動力。即使是從政府收益的角度,這樣的路徑也應該是有利的,畢竟,更良性和更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是可欲的。 不過,現實卻恰恰相反。 1995年,當地出動機關幹部、執法人員3000餘人,對「浙江村」進行了一次規模空前的大清理。擺上台面的治安或秩序理由並非根本,因為這本就是政府的基本功能,無論怎樣的產業和人員聚集均應加以滿足。在筆者看來,真正讓統治者難以接受的,是這樣的自發演進對於現行制度的衝擊。 在現行制度下,鄉村居民的身份屬性、農村土地的集體性質,基層政權的治理結構是三位一體的存在,通過這樣的捆綁,體制就能保持從身份、經濟到政治上對在地居民的直接控制,並通過這一控制滿足基層治理。市場化的出現,需要人員、資本、產品和信息的快速流動,對現行制度勢必會造成衝擊。假如如果土地是私有且可流動的,上述的捆綁將不復存在,外出務工的農民,可以將家鄉的土地賣掉,作為進城的第一筆基金,而在城市周邊,隨著外來人口的持續增加,集群效應的不斷發酵,土地勢必大為升值,相當部分在地居民將會在獲得土地收益後離開該區域,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對於現有制度而言,這將意味著極權體制從最基層的動搖。 也正因此,當局並不願意土地私有化,同時也就必然會警惕「浙江村」這樣的新生事物。壓倒性的外來人口優勢,以地域籍貫為紐帶的自治社會,會對基層治理結構帶來顛覆性的衝擊,從而,搗毀「浙江村」並將之導入政府管制的軌道,也就勢在必行。 如今,大紅門一代已經轉型成了興旺的服裝貿易區,而其周邊聳立的,已經有數個大型樓盤社區,以當局的意願,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展著。 「浙江村」的命運,其實早在20年前就預示了此後的房地產模式乃至「中國模式」:市場化的發展不能威脅到既有的極權控制體系,而是要被逐步分解並納入到既有的控制體系之中。也因此,不會有土地私有化,也不允許自治社區的出現,通過土地壟斷並因此維持高房價,不僅可以從中攫取到經濟發展的大部分份額,同時也就形成了有效的進城壁壘,有助於體制逐步消化人口流動帶來的衝擊,哪怕為此付出7000多萬留守兒童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在這個意義上,現行房地產模式不僅是提款機,還是維穩器,每一個為此付出高價的購房者,又或者是家庭離散的痛苦承受者,其實也是在為這個體制的運行買單。
喜欢观成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观成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博论天下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