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博论天下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唱空中国"为何屡屡落空 "经济崩溃论"不攻自破
送交者: qa[★品衔R6★] 于 2014-05-04 5:23 已读 243 次  

qa的个人频道

"唱空中国"为何屡屡落空 "经济崩溃论"不攻自破

2012年07月10日 07:20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董少鹏 包兴安

  ◎ 1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攀升,特别是经受住了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继续保持稳健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这10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城镇人口超过50%,社会结构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比较中显示出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我国作为新兴大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 在这10年里,境外唱空中国经济的声音也从未停止过,其中,唱空中国银行业、国有企业、资本市场的声音尤为凸显。中国欢迎外界的批评;但同时,也要看到戴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处心积虑唱空中国的人,认清他们影响和干扰我国经济决策的意图。

  ◎ 唱空中国经济、金融、国有经济、股市的声音,无法阻止中国前进的步伐。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推进,我国经济地位显著提升,金融行业和国有企业的竞争力逐步提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成功克服了世所罕见的困难,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飞跃。

  然而,伴随着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在这10年里,境外唱空中国经济的声音也从未停止过,其中,唱空中国银行业、国有企业、资本市场的声音尤为凸显。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步伐愈加坚定。一条光明宽广的“中国道路”正不断显示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的吸引力!

  中国经济稳健增长

  “中国经济崩溃论”不攻自破

  党的十六大召开的2002年,始于1978年的我国改革开放大业进入第二十四个年头。当时,国家经济增长的势头持续,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突破具备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机制基础;不过,一些长期积累下来的,影响制约全局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尖锐。中国经济和社会将向何处去,引发全世界的期待和猜疑。

  早在2001年,一本全面预言《中国即将崩溃》的图书出炉,并且登上了美国畅销书的排行榜。该书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断言中国经济繁荣是虚假的,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最多坚持5年,就会全面崩溃。然而可笑的是,该书的作者在今年初又炮制了一篇名为《2012年中国即将崩溃》的文章,大肆唱衰中国。

  事实是,从2002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而同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为3.9%。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从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从2002年的第六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二位,2011年依然保持着这一位置。

  所谓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已经破产。即便是在当前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的时候,我们也拥有丰富的政策资源和现实财富基础,可以通过扩大内需,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拓展新的出口市场等立体措施,应对外部市场疲弱带来的压力,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我们在过去10年里克服了重重困难,我们也能够应对今天的困难。

  纵观“唱空中国经济”的种种言论,无非是无限夸大困难,否定中国制度的优势。当我国GDP保持较高的增速时,他们就炒作“向下拐点论”;当我国经济出现局部过热苗头时,他们就炒作“制度崩溃论”;当我国出现偏高的通货膨胀率时,他们就炒作“硬着陆论”;当我国通过扩大投资提振经济时,他们就炒作“坏账危机论”。

  有必要指出的是,我们欢迎外界的批评。我们认识到,这些“唱空中国经济”的声音中,有的是基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一般探讨,有的是因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做出的朴素判断。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戴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处心积虑唱空中国的人,认清他们影响和干扰我国经济决策的意图。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外国势力不反思自己的体制性矛盾和缺陷,却极力敲响“唱衰中国”的锣鼓。2009年12月24日,美国《新闻周刊》发文预测中国经济将在2010年崩溃;美国国际投资分析师麦嘉华称“无论如何,中国经济都将放缓,甚至是在未来9-12个月内崩溃”;华尔街某对冲基金经理查诺斯声称,中国房地产情况比“迪拜糟糕1000倍,甚至更严重”;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夫称,中国的经济增长有可能将跌至最低2%的水平,并引发一场在10年内都会造成影响的地区性经济衰退。

  值得注意的是,活跃在中国本土的个别学者也与这些国外同行一唱一和。按照他们的说法,中国经济无论涨跌,每天都运行在危险之中,总有挥之不去的梦魇。尽管我们欢迎各种批评意见,但动辄耸人听闻的做法,实在不能让人恭维。

  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果断实施了一揽子刺激计划扩内需、保增长,经济增速在全球率先实现了漂亮的“V”形反转,重新回到两位数平台。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回归常态,并把稳物价作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2012年,稳中求进成为主基调,8年来首次把年度经济增长目标从8%左右下调至7.5%,更加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0年来,在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中国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进出口贸易总额从6200亿美元增长到3.6万亿美元,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出口跃居世界第一。我国财政收入自2003年连创历史新高,2011年突破10万亿元。外汇储备增速加快,在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跃居全球首位后,迄今已增至3万亿美元。

  可见,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脚踏实地、顽强拼搏、持续奋斗的结果。过去10年中国经济不但没有崩溃,反而连续高速成长,成为世界经济成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中国银行业:

  从“技术上破产”到“战胜危机”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投行再度频频唱空中国银行业;而这,不过是他们过去多年来不断重复的陈词滥调而已。2011年3月起,评级公司惠誉、穆迪等频频唱空中国银行业,惠誉甚至称“中国2013年年中以前爆发银行业危机的概率高达60%”。去年9月,美国对冲基金查诺斯称,坏账减计将使得目前中国9%年均增长降低到“零”。

  如同对待中国经济一样,“唱空中国银行”者的手段无非两个:一是质疑模式,一是质疑数据。遇到中国经济上升期,就质疑中国银行业的盈利模式;遇到中国经济相对困难期,就夸大中国银行业的坏账数据。

  回顾过去10年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受益于经济稳健增长和金融体制改革,整个行业呈现高速增长。这足以回应对中国银行业的唱空声浪。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13.3万亿元,同比增长18.9%,超过2002年银监会成立前的4倍;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从2002年的616亿元攀至1.25万亿元。

  数据显示,所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从2002年底的近3万亿元下降到2011年底1.05万亿元,2011年不良贷款率1.77%,同比下降0.66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底的近-3%提升至2011年底的12.71%;390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机构平均拨备覆盖率从2002年底的不到7%提高到2011年底的278.1%,风险抵御和吸收能力明显增强。资产回报率和资本回报率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银行标准。

  由于我国金融监管坚持审慎原则,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即使在2008年凄风苦雨哀鸿遍野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业依然能够独善其身。2009年,中国银行业一级资本总体在9%上,资本充足率在13%左右,当全世界去杠杆化的时候,中国银行业存贷比是65%-70%。到2010年,全国银行系统不良贷款率降至1.14%,资本利润率达到17.5%。

  十分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是,在金融危机中损伤严重甚至破产倒闭的,恰恰是那些被跨国评级机构捧到天上的欧美金融机构。在危机爆发前,评级机构惠誉给美国主要银行机构的个体评级基本上为最高级别的A或B,展望基本上是稳定或积极。

  与“中国崩溃论”类似,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唱空则使用“技术性破产”的说法。10年前的2002年,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的整体战略。随后,在2003年底开始的三年多时间里,中行、建行、工行陆续完成注资、股改、上市的“三级跳”,转制为现代商业银行。

  而恰恰是在2002年时,国际投行集体唱空中国银行业。6月,标准普尔在题为《中国银行观察》的报告中认为,巨额坏账已经引致四大国有银行技术性破产。惠誉、穆迪等当时也加入了唱空中国银行业的大合唱。

  实际情况是,2003年中国各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较年初下降5.32个百分点。另外,2003年12月,汇金公司向中行和建行注资450亿美元,不仅补充了两家银行的核心资本,也使两家银行的公司治理改革得以深化。2006年,中国银行成功在A股市场上市。这本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部分国际投行并不认同,继续集体唱衰中国银行业。当然,随后的事态表明,当他们准备套现手中持有的中国上市银行股权时,会和气地说几句好话;但往往在抛售之后变脸唱空。

  总之,“唱空”是一些外国投行对待中国银行业的基本策略,“唱好”不过是偶然和临时现象。所以,2011年至今泛起的唱空中国银行业声浪,是不值得奇怪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随着金融体系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已经实现重大提升。当前全球市值排名前10大银行中,4家中资银行榜上有名,而且工商银行独占鳌头,即使金融危机加剧时也是如此。同时,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和业务创新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当然,面对银行业市值提升和业务模式的进步,我们也必须保持一分冷静:中国银行业仍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必须不断加强风险防范和市场化进程,不断改革创新。我们也期待着,在接下来的新十年,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续写辉煌。

  国有企业堪当中流砥柱

  内护公益外御强敌

  1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成功之路。

  2002年党的十六大之后,建立起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有履行出资人职责、享受所有者权益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企改革进入改革新阶段。2003年,为解决多年存在的国有企业多头管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通过建立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如业绩考核制度等,企业内在的发展活力被大大激发。

  但是,针对国企改革具体策略的争论从未停止,并且,伴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一直持续到现在。十七大以来尤其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过后,对于国企的批评越来越多,关于国企改革的争议也更激烈了。有观点认为,国有企业效益好主要是由于垄断,甚至将国有企业与垄断等同起来。还有人把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常调整”,片面地说成是“国进民退”,说“国企造成了垄断、低效、遏制竞争等问题”、“国企与民在争利”。直至有一种声音主张“打破国有企业在一些关键性部门的主导地位,让国有企业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乃至“让国企统统私有化”。

  这些并不符合事实的说法,往往被“唱空中国经济”者加以利用。

  其实,统计数据丝毫撑不起所谓“国进民退”的说法,民营经济在过去10年实现了巨大增长,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期也保持了较大的增长。关于“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争论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关键就在于它没能从本质上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与“民”的关系,把它们处理成了对立而非统一的关系。

  为鼓励民营经济大发展,政府在2005年出台了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的36条。无论在法律层面还是在政策层面,无论是在财税金融政策还是在准入政策上,都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都一视同仁,鼓励相互竞争,共同发展。今年,为落实好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的36条,各个行业都出台了细则。我们相信,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将会形成。

  经过10年改革、调整、创新,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运行质量、经营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竞争能力、发展活力得到了明显的增长。已经成为引领国民经济、科学发展,支撑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中坚力量。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完成宏观调控目标、承担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等方面,国有企业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国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央企的数量是196户;目前已减少至117家。数量虽然减少,但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大大增强。2002年到2011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20.2万亿元。“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国有股减持转入社保基金589亿元,成为社保资金的重要来源。

  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央企业已有38家上榜。“十一五”的5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上缴税金和税后净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年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15%。

  10年来,国有企业的活力进一步增强。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国有资产集中在军工、能源、交通、重大装备制造、重要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承担着我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55%,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2%,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约占全国的

  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电设备占全国的75%。

  10年来,中央企业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载人航天、绕月探测、特高压电网、支线客机、4G标准、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等领域和重大工程项目中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中央企业主要专利指标年均增长都在35%以上。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几年我国将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国企实力的壮大是为了民生。所谓的国有企业与民争利的说法既不符合改革的初衷,也不是事实。当然,从发展战略和监管机制上来说,我们要进一步解决好公平问题,要让国企运营更加市场化、法治化、阳光化。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必须警惕“国有企业垄断论”的误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国有企业与私人资本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在获取合理利润的同时,同步承担公共利益:保障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基本需要、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尤其是,当跨国垄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攻城略地之时,要起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性作用。在一些行业和领域的国企垄断,就是为了“内护公益,外御强敌”。

  中国股市:

  赢得定价权才能真正强大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一个市值排名世界第三的股票市场,一个余额居世界第五位的债券市场,还有一个交易量名列前茅的期货市场。

  我国已建立起了一定规模的证券机构群体,截至2011年底,我国109家证券公司总资产1.57万亿元,净资产6302.55亿元,净资本4634.02亿元。同时,我国69家基金公司共管理基金915只,基金持股市值约1.29万亿元。我国已拥有超过2342家上市公司,大量企业通过上市改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债券市场的统一规范迈出坚实步伐。截至2011年底,我国全部公司类信用债余额约4.9万亿元,在世界上排名估计居第三位。

  我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投资产品更加丰富,品种体系不断健全。从市场成立之初仅有股票、国债等少数交易品种,发展成为包括股票、证券投资基金、权证、公司债、可转换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国债回购、商品期货等在内的投资产品体系。资本市场的法制建设处于不断加强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由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各类自律规则构成的比较全面系统的证券期货法规体系。

  现如今,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市场结构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股份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等在内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增强了资本市场的涵盖面和包容度。

  股市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唱空中国”者当作唱空的主战场。1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也一直伴随着唱空的声音。

  早在2001年初,一轮唱空中国股市的高潮就曾爆发。当时的唱空者以高盛、美林等国际投行为主。当时甚至有人说“中国值得投资的上市公司只有一打(12家)”。虽然该人士在2005年进行了澄清,但其唱空的目的早已兑现。伴随2001年的唱空声浪,监管决策也发生偏差,人为挤泡沫、强行与国际指标接轨,狠批“全民炒股”、试点国有股按市价抛售,基金被不分青红皂白贴上“投机”标签,证券行业几乎陷入人人喊打的境地。随后的股市低迷长达4年多,其中有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但与舆论的偏差也有直接关联。

  2003年新一届中央政府组成后,认真分析了经济和资本市场形势,决定加大解决股市内在矛盾的力度。2004年1月31日,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将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国家战略任务的高度,提出了九个方面的纲领性意见。

  2005年4月末,正式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这是我国证券市场制度改革和建设的一大创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同样是伴随着唱空的声音前行的。7月中旬,一篇所谓的《股市三万言书》出炉,指责股改是“在错误的时间发动了一场错误的试验”,建议“有限期地关闭股市,或者暂停股市交易,或者暂停部分股票交易”。 同月,某重量级学者抛出《千点托市不应该,补偿流通股股东不公正》的观点,等等。

  面对质疑和唱空,管理层明确表示“开弓没有回头箭”。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程,中国股市走出长达两年的牛市行情。

  在2007年,中国股市自身累积了较大风险,有调整的需求,但各种唱空声音也找到了雪上加霜的“难得时机”。2007年1月24日,国际投资大鳄罗杰斯表示,中国股市的风险已经巨大。2008年5月5日,谢国忠接受一家杂志的采访,提出“救市是救赌徒,熊市或持续18个月”;5月8日,他又通过路透社表示,中国股市即将崩盘。

  中国股市固然有其内在矛盾,但缺乏定价权是核心问题。所谓定价权缺失,主要表现为市盈率不被国际认可。中国公司到纽约证券交易所或者纳斯达克市场挂牌,无论定几块钱,大家都认为合理。中国股市显然没有这样的权威性。IPO制度几经改革,市场化定价已有相当大的进步,中国上市公司的A股定价仍然不具有权威性。同一家公司,在香港股市和在内地股市,却存在较大的价差。这种自信力的缺失,反映到市场上,就是齐涨齐跌、暴涨暴跌。

  客观来说,中国股市定价权的缺失,是与唱空声浪互为佐证的。正是由于缺乏定价权,市场预期一遇唱空声浪就出现紊乱,背离实体经济的情况可谓屡屡发生,这也是市场熊长牛短的重要原因。

  2010年11月12日,高盛发给客户一份内部报告,预期中国将很快加息,建议客户卖出手上全部获利的中国股票。对此,《人民日报》刊文指出,某国际投行有操纵股指牟利的嫌疑。

  “唱空”的确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有干扰,但也难阻其执着前行的脚步。经过10年来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在拓宽融资渠道、促进资本形成、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市场风险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支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

  10年前,党的十六大提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并引导了“国九条”这一历史性文件的出台。5年前,党的十七大又提出,要提高证券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中国资本市场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各项部署的结果。经过10年不懈努力,我国市场的规模、质量、效率大幅提升,市场发生重要的转折性变化。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将会取得更大进展,一个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强大资本市场,一定会屹立于全球金融体系中!

(责任编辑:袁志丽)

喜欢qa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qa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博论天下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