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博论天下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为什么要为陈光标点赞!
送交者: lyhhh[布衣] 于 2014-01-23 18:37 已读 121 次  

lyhhh的个人频道

为什么要为陈光标点赞!

陈光标是一个十分与众不同的企业家。一是他热衷于做慈善,有“中国首善”之美誉。2008年汶川地震时的表现更是感动国人:不仅出钱,还率队千里救灾,共挖出被埋人员6000多人,救活128人,而他自己亲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救活14人。被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称为“有良知、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
二是行事十分高调,与古谚所云的“为善不欲人知”相违。他曾在南京进行捐款活动时,以一捆捆的现钞堆砌成钱砖,搭建起总计人民币8700万元的“钱墙”。2013年1月30日,雾霾天气笼罩京城,陈光标向北京市民免费发放空气罐头。他的“出格”言行更是在“儒家文化”保留完整的台湾引发轩然大波——大概此举也令在媒体蒙蔽下的百姓得知大陆竟然也已经富了起来,难免令台湾上下有失落之感。更何况一路之上台湾百姓频频下跪陈情、请求救助,也令世人一睹创造了民主奇迹的台湾真面目——这恐怕不是伤了穷人的尊严而是官员的尊严。陈光标捐献的金额和标准竟然能够覆盖台湾一半的贫困户,许多接受援助的台湾百姓无不感动的痛哭流涕,对于他们而言这无疑是及时雨,“可以过一个温暖的年”。要知道,春节期间向民众发红包,是岛内政坛的惯例之一。而当年马英九和副手萧万长向外发放的红包里仅有两元硬币,时任民进党主席的蔡英文更只有一元。看来,这无形的统战之效是想否定也否定不了的。
陈光标之所以如此高调,给出的理由是期许能够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加入慈善行业当中。更何况当面发钱,可确保捐助到了弱势群体手中。于是乎,陈光标尽管面临众多非议,但仍乐不此彼。2010年9月5日他向全球首富们挑战:在公司网站上刊出了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公开信,宣称死后将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分文也不留给自己的亲人孩子。他的名言是:“活在人们尊重中的慈善家,比孤独死在存折单上的守财奴光荣、伟大”。
三是他行事比较古怪。比如既不是全国人大代表、也不是全国政协委员,但自2000年开始,却已连续13年列席全国两会。2013年,他更是“戴绿帽”旁听,成为严肃政治殿堂的一道奇异风景。
总而言之,世人不妨把他归于魏晋的名士风流,性情中人。也可算是大转型时期中国活力和包容度的体现。
一向处于新闻风暴眼中的陈光标,在2014年即将来临之际再度不甘寂寞。这一次,他的目标是收购1851年创刊、美国严肃报纸的代表、在全球发行、拥有巨大影响力和权威的《纽约时报》。而他的目的则是“让报纸的形象更正面,会让它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为全球和平做贡献,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尽管他的动机如此美好和似乎难以拒绝,然而不出所料的是,几天之后《纽约时报》给他发了一份备忘录,回绝了他提出的商谈投资意向的会面请求。这恐怕是陈光标少有的想做而迅速以失败告终的个案。好在他早有言再先:如果这次收购提议失败,他将考虑收购美国有线电视网CNN、或《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总之是和美国的媒体较上了劲。
说起来别看《纽约时报》如此绝情,其实它和陈光标还是有一段前缘的:2012年8月31日,陈光标在的美国《纽约时报》上登出半版广告,“郑重向美国政府、美国人民声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看来当初不菲的广告收入也没能令《纽约时报》对陈光标另眼相看。
和过去一样,陈光标之举再度引发争议。不少自由派群体自然难抑心中块垒:一个没有新闻自由的国家,何有资格收购?不过没办法,何以新闻自由下的美国媒体欠债累累,难以为继?更有一位美国的资深媒体人,上纲上线,认为是陈光标在讨好中共,配合中国政府的大外宣,全面对外渗透。当然更多人是从价值观上来批评:《纽约时报》是美国人精神家园,是自由主义的桥头堡,岂容他染指?还讽挖苦陈光标做废品回收起家,借机回收《纽约时报》的旧报纸才专业对口。
除去这些特定政治立场的解读,以我本人看来,实是应该为陈光标收购之举点一个大大的赞!
第一,陈光标要收购的可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最权威、最具实力的媒体《纽约时报》,没有足够的实力谁敢向美国叫板?那些对陈光标颇有微词的人,或者认为他是做秀,有媒体人还“好心”提醒“千万别秀过头,冻坏了身体不值得,或者认为他无知(第一财经就挖苦他不懂《纽约时报》A、B双层股权结构),或者说他别有用心,是为了洗钱。包括自由派人士用这样的话:“《纽约时报》拥有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所在,不会像陈光标所想用钱就能买来”进行否定,但却没有一个人认为他买不起!美国人大概要很诧异,怎么一个中国的普通商人一时兴起就能有实力来买他们的国际喉舌《纽约时报》呢?
国与国之间较量的就是实力。今天的中国仅仅一个广东省经济总量就超过一万亿美元——全球不过十五个国家在这个门槛之上。就在全球发达国家想尽办法开源节流的时候,中国却连续第十个年头以10%的幅度提高企业退休工人的退休金,惠及七千万多人。而这十年来,中国的通货膨胀从来没有超过10%,2013年不过2.6%,高出的部分自然是对改革红利的分享。
所以陈光标的高调收购,不管成功与否,至少再次让世界体会到今天中国的力量。这不由令人想起红遍海外华人社会的脱口秀人物北美崔哥的名篇《“世界末日”就是中国人来了》:千年古国的大门打开了,中国人来了,后面发生的一切都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所向披靡。可不,这边陈光标要收购美国的精神地标《纽约时报》,那边几乎同一时间,中国富豪郭广昌已经成功收购了纽约的物理地标:从摩根大通手中买下纽约第一大通曼哈顿广场大楼。
当然很奇特的是,当中国在全球大举扩张之时,却有人竟然从中可以得出中国前景堪忧的结论:投资人对中国没有信心才大举向外。照此说来,西方大可不必再忧心忡忡,正好可以先高价卖给中国,等中国经济垮了,再低价买回啊。
第二,陈光标如此显摆的收购意图,令世界不由得再一次关注到了《纽约时报》权威光鲜表面下令人瞠目的背后:自2005年起,《纽约时报》就由于经营不善而股价下跌。2008年,更因“次贷”危机和传统媒体困境,先后把总部大楼抵押换取贷款,但问题仍没有解决。2009年《纽约时报》又向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墨西哥的电信巨头卡洛斯-斯利姆-赫鲁借款2.5亿美元,最近几年更是一直靠出售自有资产来维持:2012年1月6日,以1.4亿美元现金卖掉包括16张地方报纸在内的地区报纸集团the Regional Media Group;2012年2月和5月,以930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芬威体育集团的股权;2012年9月24日,以3亿美元现金卖掉问答网站 About.com;2013年2月,以7000万美元现金将《波士顿环球报》和新英格兰媒体集团其他业务出售给体育大亨约翰-亨利(自由派们可看好了:好象美国没有专业对口与否的要求啊)。由于一直到现在《纽约时报》都没有重新找到赢利之策,2013年1-9月就亏损了4370万美元。
其实今天大名鼎鼎《纽约时报》的处境,恰也是美国这个国家的真实写照:表面仍然显赫,内里却早已掏空。今天的美国虽然还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和二战后同样是第一大经济体完全不同。那个时候,美国可是全球的债主、世界上主要工业品的生产国、供应国。但现在全球都是美国的债主,债务竟然超过经济总量。美国制造业霸主的地位也早被中国取代,号称汽车王国的美国,汽车销售量也早已低于中国。这个第一大,真的是名不符实。更为相似的是,《纽约时报》和美国一样,仍然放不下老大的架子,虽然处境艰难,但其回应陈光标的傲慢,世人都是看在眼里,叹在心里,真不知道这个世界究竟应该嘲笑谁。试想,现在有人找上门来买,你不卖,等你不得不卖的时候,讨价还价的主动权可就不在你手中了。
第三,只要《纽约时报》经营不善,其被卖掉的命运只是早晚的问题。别看现在《纽约时报》持有者嘴硬,其实过去也嘴硬过,最后还不是服软了吗?三年前《纽约时报》也曾表态140年历史的《波士顿环球报》坚决不会卖,但老阿瑟?奥茨?苏尔兹伯格去世还没半年就卖给了体育大亨。所以说,形势比人强,最后人人都会是“俊杰”。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纽约时报》是绝不会卖给中国人的:不管是谁。无论是被视为自由派色彩的南方报系,还是私人企业家。这个中道理,想必已经吃一堑的南方报系已经洞若观火。
这就是同样轰动中美两国的《新闻周刊》收购战。《新闻周刊》不存在A、B双层股权结构的问题,是极其简单的破产边缘拍卖。而且当时的国际环境仍然是风声鹤唳,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各国都不景气,谁还会对这种本身就亏损的一份杂志感兴趣?更何况,危机时期的广告大幅减少,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是个无底洞。而且在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消亡是必然的趋势。仅2009年前六个月,美国就有一百多家报纸被迫关门,特别是周刊类,其信息相对于网络即看即得来说,早已丧失了“新闻”的价值。所以尽管《新闻周刊》名气颇大,但商业价值了了,充其量连鸡肋都算不上。
按说,这样一个连鸡肋都算不上的拍卖品,能有一个买家光顾就应该感谢上帝了,哪里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料,当中国最有影响力、规模最大的官方报业集团之一的“南方报业集团”,联手成都博瑞,组成“大财团”来美国投标时——而且出手大方,不计价格,一心要把《新闻周刊》拿下来——却意外吃到了美国的“闭门羹”。一句话:美方不管中方多么有诱惑力的报价,就是不卖!
本来,面对这样不计成本的好买家,《华盛顿邮报》应该心存感激才对,至少也应该是心中窃喜,甚至来一个狮子大开口也不令人意外。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华盛顿邮报》不仅坚决将中国第一个淘汰出局,而且更以仅仅一美元的价格白白送给了和媒体毫无关系的美国哈曼国际工业集团创始人西德尼-哈曼。不仅如此,这位买家还只答应承担杂志的部分债务。《华盛顿邮报》本身将继续保留《新闻周刊》的员工养老金资产以及特定的员工债务。
如果说美国是市场经济,恐怕就这个案例来说,没有人会认同。
当年我曾写文章质疑:美国一向追求新闻自由和多元化,为什么就不愿意选择既可以甩掉包袱,又可以增加一种不同声音的多赢结局呢?更何况美国对自己的普世价值一向自信心满满,难道还如此惧怕中国的宣传不成?还担心美国人民的辩别力而被洗脑,被中国和平演变吗?还有,美国一向嘲笑中国只有“宣传,没有新闻”。现在中国主动送上门要自曝其丑了,为什么不为美国人民保留一个难得的反面教材呢?都说美国强大,如果连一份不同声音的报纸也惧怕,看来也不过如此。
讽刺归讽刺,挖苦归挖苦,其实谁都明白,媒体可以兴国,也可以乱国、灭国。善于利用媒体颠覆其他国家的美国更是心知肚明。美国之所以不过滤中文网站(中国的ANTI-CNN网站曾被联合国短暂过滤过),是因为没有多少人看的懂(英文、法文等国外网站中国也都是绿灯)。而一旦中国收购了各种语言版本的《新闻周刊》,美国大多数百姓将会很容易看到不同于他们主流媒体的声音,可以了解真正的中国——至少美国再无可能封杀类似于“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新闻了,也不可能随意丑化和歪曲了,这对于目前内外交困的美国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考虑到这些,美国不惜一切代价:不顾巨额亏损、不顾市场经济原理、不顾自己的新闻自由理念、不顾外行领导内行,而将一个鸡肋“捂”在手里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陈光标再牛,《纽约时报》再困难,也绝不会把它买给中国人。但这绝不是说陈光标之举无意义,除了本文总结的第一条和第二条外,陈光标的收购再一次让美国尴尬:毕竟违背市场自由原则、违背新闻自由原则在美国可有违宪之虞。也有在世界难以自圆其说的窘境,其功效堪比斯诺登。而且还没有花一分钱,只是动一动嘴噢!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为标哥点赞的原因!
喜欢lyhhh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lyhhh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博论天下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